EN
https://www.gov.cn/

災情就是召喚——安徽抗洪一線自救互救的故事

2016-07-10 14: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7月10日電(記者 馬姝瑞、朱青、劉夢澤)雖遠在異鄉,但災情就是召喚,容不得遲滯回家的腳步。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郭仁村,從6月28日汛情開始“冒頭”起,村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就在短短兩三天內趕回了一大半。

7月4日至6日,郭仁村漳湖大堤長達500米發生多處滲漏和管涌,一旦守不住,漳湖大堤就會“撕口子”,全村都將變成一片汪洋。到了情勢最凶險的6日深夜,村黨支部書記王月紅開始擔心大堤守不住了。沒想到,夜色裏趕來了50多個小夥子,值班的、不值班的、剛趕回家還沒來得及休息的,全來了!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甩開膀子“拼命一樣”幹了一整個通宵,終於保住了大堤。

“我生在這個村、長在這個村,50年了,説實話,這還是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什麼是團結齊心、什麼是親如一家。”王月紅動情地説。

搶險結束後,這支臨時形成的隊伍變成了抗洪青年民工組,運送物資、巡堤查險、幫助困難戶……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7月9日提供的數據顯示:這場自6月底以來肆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已經造成安徽全省830多萬人受災,3萬多間房屋倒塌,超過43萬人日夜奮戰在一線巡查防守、抗洪救災。

頭頂著毫無遮擋暴曬下來的烈烈陽光,身邊是浪頭涌動快要“舔”上堤壩的滔滔洪水,7月9日,71歲的安徽巢湖市中垾鎮濱湖村村民徐忠義照例巡查著巢湖大堤,黝黑的臉上神情嚴肅,卻不見一絲懼色。

而對抗洪一線數以萬計的群眾而言,這場洪水既是共同的難關,也是必赴的戰場。

“幹部們都説我年紀大了,勸我多回家歇著,可我家離大堤只有十分鐘路,守大堤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你看看全村有誰不上堤?除非癱了不能動了,不然我肯定得來!”徐忠義斬釘截鐵地説。

經歷過6次大洪水、無數險情,曾經眼看著家門口的圩堤數次被撕開,又一次次親手在洪水退後完成家園和堤防重建……這些抗洪搶險的寶貴經歷使徐忠義成為村裏的資深“土專家”,什麼時候該抓緊排水避免圩區出現內澇,哪個階段要關閉涵閘預防巢湖高水位“倒灌”,他都能提前判斷,給大夥兒提示。儘管大堤上有市、區、街道各級幹部駐點包保,但他和村民們還是堅持不下堤、不停工。

“現在的巢湖水位已經超過了1991年大洪水時,堤壩泡了這麼長時間,最怕的就是風浪!”老徐指著一棵棵緊挨著堤壩,倒插進洪水中的楊樹對記者解釋説,“就地取材、砍樹倒栽、大石固定,這是最節省時間、節約開銷的防風浪辦法了。我就算砍不動樹,也能跑跑、看看,隨時給年輕人説説,讓他們萬一遇見險情別慌了神兒!”

守護著受災地區群眾的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的人們。在蕪湖市鏡湖新城實驗學校,面對絡繹不絕、自己騎車開車送來物資的社會組織和市民們,這個安置點24小時輪流值班的老師和志願者們都驚訝不已。

“政府調撥的物資還在路上,這裡的物資就一下子滿了!”校長蔣文輝説,“被褥、席子、食品、花露水……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全都涌了過來,前一分鐘還只能稱為過渡安置的教室,轉眼間已經像個家的樣子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