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響攻堅“當頭炮” 搬出深山拔窮根
——貴州極貧區易地搬遷扶貧見聞

2016-07-13 15: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7月13日電(記者 王麗、楊洪濤)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貴州省瞄準“硬骨頭”,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新一輪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圍繞“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出”等環節,挂上“作戰圖”,立下“軍令狀”,掛牌督辦,確保“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真正加快脫貧。

開局就是決戰 起步就是衝刺

“不用花錢就住上新樓,政府還送來電視機、沙發、床舖、電飯鍋、桌凳、飲水機……不知道該怎樣感謝才好。”貴州從江縣加榜鄉平忙村村支書王曉陽説,今年帶著全村4個苗寨的100戶群眾,從130多公里遠的月亮山深處搬到了縣城工業園區旁的移民新區。平忙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貧困發生率達91%。

“老家在深山裏,常年氣溫很低,農作物長勢不行,種的穀子連肚子都填不飽。”王曉陽説,大夥兒早就盼著搬遷了。

平忙村是貴州當前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村寨之一。

據貴州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局長王應政介紹,在現行標準下,貴州還有493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需要搬遷脫貧的建檔立卡人口130萬,佔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的26.4%,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總人數的13%,都是經過多輪扶持沒有啃下來的“硬骨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

貴州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大扶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自去年底至今年6月組織開展了三輪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精準識別工作,同時實行挂圖作戰、掛牌督辦,定期開展明察暗訪。

堅守底線謀劃 多元並舉安置

“貴州山多地少,貧困問題、生態問題、民族問題交織,脫貧難度很大。易地扶貧搬遷是最徹底、最有效、最根本的脫貧措施。”王應政説,“十三五”期間,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重點是5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全省6200個極貧村寨將整體搬遷。

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山區……記者來到貴州連片特困地區的十余個縣市採訪,各地堅守底線、多元並舉的易地扶貧搬遷受到群眾歡迎。

“以前我們在‘天上’的時間多,搬遷後再也不用過‘神仙的日子’了。”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鎮岩坪村移民搬遷戶熊全森説,寨子裏一年三四個月有霧,大半年見不到太陽,雖然景色很美,可土地沒有收成,農民的日子艱苦。能搬下山住進城,過去想都不敢想,好政策讓貧困群眾真正拔了窮根。

“我們的底線是不能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遵義市水庫與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黃澤越説,貴州嚴格控制建築面積,其中城鎮安置人均不超過20平方米,中心村和移民新村安置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

黔東南州水庫與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姜達峻説,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鄉村旅遊型、城鎮商貿型、園區服務型等集中安置方式,移民可就近分享城市資源。

貴州同步建立嚴格退出機制,通過退出土地“增減挂鉤”修復生態。對搬遷後復墾和生態修復的實施獎勵,對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

緊盯脫貧目標 逐戶落實就業

記者從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底,首批搬遷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建設安置點305個,在建住房66321套。貴州整合各方資源,採取培育産業帶動一批、推動就業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手段,幫助搬遷對象後續發展。

赤水市天苑新城安置點位於經濟開發區核心位置,距離城區只有5公里。離安置點只有幾百米遠的貴州紅赤水(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竹筍、菌菇類、山野菜等特色“山貨”,産品暢銷全國。

“移民安置點就在附近,走路只需要10多分鐘,相當於給企業建了職工宿舍。”公司董事長王德斌説,大量移民為企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勞動力來源,實現“企業發展、移民就業”雙贏。

銅仁市移民局局長黃洪州介紹,銅仁市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圍繞“不複製新的農村、不複製新的貧困、不複製新的不穩定因素”要求,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遞壓力、層層激發動力,已經初見成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