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企不再是“鐵飯碗”,市場或是更好歸宿——各地去産能安置職工再就業觀察

2016-07-21 10:0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新華視點”記者)根據國家去産能相關政策,未來3至5年,我國將化解鋼鐵過剩産能1億-1.5億噸,煤炭過剩産能5億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鋼鐵和煤炭行業近180萬職工將被分流安置。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在遼寧、山西、武漢等地調研時了解到,政府將去過剩産能與安置分流工人同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實效。“政府托底+市場分流”成為安置的主要模式,不同年齡的産業工人對於未來表現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地方政府與企業多渠道安置分流職工

這是一個巨大的深坑:佔地30多平方公里、垂直深度達350米。幾臺如螞蟻般渺小的挖掘機在礦底緊張地忙碌,但它們不是在挖煤,而是在努力修復生態。

遼寧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礦,這個曾經的亞洲第一露天煤礦,至今仍給人巨大震撼。歷經100多年的開採,這個為新中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煤礦,如今封礦“退休”成為國家礦山公園,需要投入數億元資金修復生態。否則,半個城市的地質都要受到影響。

海州露天礦是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一個縮影。距其十幾公里之遙的阜新礦業集團下屬公司恒大煤業,在去産能的大背景下,目前正忙著安置分流下崗工人。

“公司最高峰時有5100人,自去年以來,通過裁減冗員,如今剩3511人。”恒大煤業黨委書記高金學説,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人工成本佔到總成本的45%,企業已無力負擔,工人分流是大勢所趨。

遼寧阜新礦業集團出臺了員工自願停薪休假領取生活費辦法和企業內部退養政策,鼓勵員工自主創業,集團員工總數由2015年8月末的4.5萬人下降到3.7萬人。

“以前常説鋼鐵業進入了寒冬,但現在看來,真正的寒冬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鞍鋼集團公司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賈志説。據記者了解,鞍鋼集團去年虧損額出現反彈,減員勢在必行。

煤炭是山西主導産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企業負擔普遍很重。同煤集團明確提出,今年將關閉7座礦井,化解産能755萬噸,分流職工近萬人;潞安集團本部職工6萬人左右,將在3年內陸續分流1萬人。

在武漢,武鋼集團則計劃將集團本部未來産能降低至1000萬噸,這意味著煉鐵煉鋼只需職工3萬多人,剩餘近5萬名職工需要分流安置。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翼飛説,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我國全部工業企業就業規模為1.4億人,煤炭鋼鐵行業就業人員為1083萬,180萬安置分流人員所佔比重數面上不算大。“同時,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我國的經濟結構、制度環境以及職工心態,都已發生了較大變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説,監測顯示,我國目前就業總體穩定,預計全年將延續這種穩定態勢。但局部地區、行業需要加以重視。

當前,各級政府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過剩産能的重中之重。

--“政府托底+市場分流”成為安置的主要模式。目前,各級政府基本上採取政府安置與市場安置兩種方式來解決職工的就業問題,中央財政還拿出1000億元獎補資金,主要用於職工安置。不少專家認為,扶持再就業,儘管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主要還應靠市場提供新崗位。

--積極引導職工集體“走出去”。一些企業探索以提供技術服務方式開展技術協作,安排職工組團“走出去”。湖北鄂鋼職工張惠現在是宜昌國誠公司鍍鋅車間一名捲曲操作工,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相比在鄂鋼工作有所增加,“雖然工作地點換到宜昌,但我的鄂鋼職工身份沒變,集團還承擔探親假往返路費,每天發放15塊錢餐補,大家適應得很快”。

--服務業就業比重越來越大。一年前,“80後”黃婷婷還是古書院礦水暖科的一名職工。如今,她已是一名熟練的超市導購員。早在2000年,晉煤集團下屬的古書院礦進入衰老期,資源即將枯竭,超市成為這個老礦眾多轉型方向中的一個。經十幾年發展,古書院礦旗下的萬德福已經成為當地第二大超市品牌。

不同年齡段對企業依賴度差異大

在安置分流過程中,工人的擇業路徑正悄然發生變化。

現象一:60後、70後對國企的依賴情結仍然很重,大多不願離開國企;80後部分觀望、部分積極尋找出路;90後則普遍不再視國企為“鐵飯碗”。

在東北的一些工廠採訪時,許多“4050”的工人告訴記者,即使國企的工資大幅下降,但只要能維持日常生計,大多數東北人仍願意留在工廠,而不願去離家太遠的地方謀生。“南方工廠來招工,但一盤算得把老婆孩子撂家裏,就不走了。”賈志説。在鞍鋼,許多人對國企表達了眷戀,一位中年工人説:“國企待我不薄,我不想看著工廠在咱這代工人手中倒掉。”

早在2015年,一些國有煤炭集團普遍採取停薪留職等方式自救,但半年多時間過去,自願停薪留職的人數極少。山西大同市人社局副局長李堅説,國企職工長期身處體制內,對靈活就業的認可度低,加之礦區産業結構單一,加大了分流安置難度。

“管理人員過多,真正的技術工人則缺乏。”高精學説,“技術工人老齡化問題嚴重,連農村的孩子都不願當工人。”一些基層管理人員擔憂,未來煤礦、鋼鐵技術工人存在“斷檔”風險。

現象二:産業結構單一、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業相對較難,市場化活躍的綜合型大城市就業較易。記者發現,在遼寧阜新、鞍山等城市,由於城市産業單職工再就業渠道狹窄;而在武漢等大城市,由於地方經濟活躍,市場發達,職工再就業基本不成問題。

現象三:國企與私企的就業區別淡化。“以前,如果父母是國企雙職工,那感覺老自豪了;可如今,國企與私企沒有太大區別。”45歲鞍鋼股份無縫鋼管廠工人金鑫説,“上一代工人屬於吃苦耐勞型;我們這一代屬於安逸型,突然走到危險的邊緣,不變不行;而年青一代則是觀望型,如果感覺國企不行就會離開了。”

大學畢業後進入武鋼的小周告訴記者,現在年青職工早已不再認為國企工作等同於“鐵飯碗”。“和我一起進廠的8名職工,現在只剩下兩個,其他的都離開去民企或者自己創業了。”他説。

就業市場彈性更強,下崗職工掀創新創業潮

蔡翼飛認為,當前中國現代勞動力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産業結構更加多樣化,特別是服務業發展很快,就業彈性更強。同時,當前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很高,流動起來基本存在行政壁壘,局部地區的失業壓力多數可以通過勞動力流動分散。

——大多下崗工人更趨向市場安置。

武鋼的就業現象引發關注。此前,地方政府專門組織過萬人招聘會,但部分工人反映,招聘會提供的許多托底就業崗位吸引力有限,而類似做滴滴司機的自由擇業者增多。

56歲的武漢市民周漢華,去年底完成了從“武鋼職工”向“快車司機”的角色轉變。周漢華所在的冷軋車間一線職工收入從4000元多降至2000多元。武鋼制定的內退政策規定,不解除工人勞動關係,繳納五險一金至退休,並每月發放1000多元的生活費。周漢華於是選擇內退,用私家車跑起滴滴快車。他現在每天能跑10多單,收入100元很輕鬆。加上車間按月發放的生活費,月收入基本趕上了武鋼效益最好的時候。“現在至少有上千名武鋼分流職工開起了滴滴”。他説。

7月18日,滴滴出行發佈的《移動出行支持重點去産能省份下崗再就業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5月底,滴滴為國家去産能計劃中的17個重點去産能省份提供了388.6萬就業機會。

——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結合,拓寬市場安置渠道。

“針對工人再就業,可開拓新的産業門類,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著名經濟學家常修澤建議,東北地區煤炭、鋼鐵行業壓力較大,但生産性服務業比較薄弱,尚有較大就業空間。“農業、林業等部門也可考慮,有的機械公司就到林區承包土地種藍莓。”

在遼寧阜新,恒大煤業公司財務科副科長張磊將機會留給了別人,主動選擇離開,辦起一家小學生託管班;46歲職工王丹辦起了一家圖書批發市場,並帶動10多名分流員工就業。在鞍鋼,許多工人利用業餘時間,幹起了快遞、送餐等第二份職業。

在山西介休,焦煤集團的“90後”李彤大膽選擇了停薪留職,自主創業拍攝微電影,還運營起公眾號,團隊從最初3人發展到15人。

——採取差別化分流安置政策。

蔡翼飛認為,對青年失業者,政府應鼓勵其進行職業培訓,更新技能後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對再就業可能性較小的“4050”人員,應採取內部退養等托底政策解決。此外,對於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受衝擊較大地區,政府應通過區域合作、資金扶持鼓勵失業人員異地再就業。

鄭東亮説,經濟結構優化有利於擴大就業。“我國第三産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預計到‘十三五’末,第三産業吸納就業佔比將超過50%,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調查失業率務必要控制在5.5%以內,否則就會出問題。”常修澤認為,“當前全國的調查失業率在5.1%左右,雖然在可控範圍內,但難題多且存在風險。他建議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集思廣益,形成合力,共同解決職工再就業。(記者 劉宏宇、王炳坤、李勁峰、梁曉飛、劉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