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展服務業不等於産業空心化

2016-07-24 07:1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服務業與製造業相互支撐
發展服務業不等於産業空心化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一些發達國家過度側重金融和房地産業發展,出現了産業空心化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業脫離製造業發展的基礎,離開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眾生活的根本點,進入了自我擴張和自我循環的非良性發展軌道,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和金融危機。2015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服務業佔據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達到50.5%,成為我國第一大産業。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産業之一,還將繼續發展。加之沿海發達地區某些傳統産業因要素成本上升而外遷,有人擔心我國會不會也出現産業空心化問題?實際上,只要我國服務業發展以製造業為堅實支撐,就不會出現産業空心化問題。

産業空心化是指一些國家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産和資本大量、迅速地轉移到國外,物質生産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産部門與非物質生産部門之間嚴重失衡的狀況。發展服務業要注意避免産業空心化,這一提示是必要的;但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中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就一定會導致産業空心化,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也是相當危險的。在實際工作中持這種看法,就會使中國經濟失去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窗口期。應當認識到,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並不意味著製造業地位的衰落,也不代表“去工業化”,更不等於開啟了産業空心化進程。

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是受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驅使的自組織現象,是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結構提升後出現的必然結果。同時,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産率的不斷提高,是服務業門類擴大、規模增長和效率提升的決定性因素。這主要體現在:製造業發展是現代服務部門實現技術進步和提升服務品質的基礎,是釋放出大量生産要素並使之加速流向現代服務業部門的前提,是擴大國民收入規模從而為服務業提供需求的支撐條件。以生産力發展和技術進步為基礎,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關係是彼此促進、良性循環的。而産業空心化的實質,是部門間的合理比例關係被破壞,導致供求不平衡,進而表現為國內需求日益依賴國外進口,貿易和投資逆差加劇。

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實質是産業結構的“軟化”,是其內在關聯作用的增強,是製造業地位提升而非降低,不能把它等同於産業空心化。産業結構軟化意味著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通過服務業這個仲介源源不斷地進入現代商品生産,成為驅動物質生産部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另外,現代服務業與其他産業深度融合主要表現在:製造業流程設計本身也可看作生産性服務業,現代農業裏有農業科技服務,服務業通過信息、互聯網技術等深度融合到物質生産之中。

向其他地區以及國外轉移一般性製造業,發展更具生産率優勢的高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是市場和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代表著産業集聚的趨勢以及産業的知識技術密集化。發達國家在産業升級中,往往把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留在本國,而把缺乏比較優勢的製造環節外包出去。這種建立在控制産業鏈關鍵環節和協調功能基礎上的製造業轉移,並不是産業空心化,而是提升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在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過程中,從供給側調整産業結構,努力實現生産性服務業專業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發展,將其作為促進轉型升級的動力,是在為製造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翅膀”和“聰明的腦袋”,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必須指出,在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過程中,製造業絕不能空心化,這是一條底線。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衣食住行不能都靠進口解決。所以,農業要保持一定比重,並要加快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當前,要堅決控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現象,防止金融和房地産等容易被作為資産增值手段炒作的行業過度自我循環與膨脹,防止其毀壞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劉志彪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