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更多農民工邁進中等收入門檻

2016-08-09 07:3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衡量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也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據估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大約在1億人左右,絕對數大,但佔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偏低。促進廣大農民工群體的社會流動,則是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有效途徑。

將農民工群體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是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農民工群體人數超過兩億,他們從事著高強度且對社會而言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整體收入偏低,平均收入水平大致相當於城市居民的70%。讓這一龐大群體獲得體面收入,並讓其中盡可能多的人邁進中等收入門檻,社會效益很大。

為農民工群體打開上升通道,不能忽視社會流動的距離。同為向上的社會流動,流動的距離客觀上存在差異。例如,一個農家子弟通過努力成為個體戶、技術工人、教師,是中短程社會流動;而若想成為高級官員、知名學者、著名企業家等,則需要長程社會流動。然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長程社會流動只有少數人有條件完成。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由於分工體系、社會分層日益精細複雜,長程社會流動變得愈加困難。對多數人而言,中短程社會流動更為常見,其重塑階層結構的作用也更為明顯。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當多從農民工的自身實際出發,聚焦其中短程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多措並舉,努力將農民工轉變為技能型産業工人,無疑能為他們實現流動創造便利條件。

首先,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再分配製度。中等收入群體通常從事技能型工作,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同時有一定的財産性收入。因此,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當前,農民工群體的勞動回報偏低,在收入分配中處於不利位置。改變這一現狀,就要不斷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工資收入,同時採取綜合措施,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強化社保網絡的兜底能力。

其次,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升人力資本的存量、質量。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打造高水平的職業教育體系,對於培養高素質産業工人十分重要。提高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的辦學水平,能促進中職、高職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也有利於既有農民工群體提高勞動技能。事實上,從事技術性或半技術性的體力勞動者,完全應當過上更體面的生活。通過教育培訓拓展中短程社會流動的空間,必將大幅度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此外,還應將政府的公共政策與社會組織的服務結合起來。一方面,增強公共政策的普惠性,讓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精準扶貧等政策更好惠及廣大農民工。另一方面,激發社會組織個性化、低成本的優勢,增加服務供給。例如,北京的新公民計劃、上海的久牽志願者服務社,通過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免費的課外輔導、藝術教育和公民教育,使其生活態度更為積極,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得以提升。以創新思維不斷增強對農民工群體的幫扶,才能讓他們的家庭具備更強的向上流動潛能。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政策督導、落實優惠舉措,農民工就有希望成為擴圍中等收入群體的生力軍。(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熊易寒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