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高考改革,邁向新時代

2016-08-09 07:3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高考加油場景。郝群英/光明圖片

【改革報告】

編者按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佈。教育部確定了“條塊結合”的推進路徑,選擇上海市、浙江省以“兩依據、一參考”考試招生模式為核心進行綜合改革,發佈學業水平考試改革、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高考加分政策調整、高校自主招生試點辦法改革等四個配套文件推進專項改革,同時要求各省分別制定改革實施細則。從中央到地方,高考改革在系統、審慎地推進著。本報今天推出特刊,梳理三年來高考改革的新亮點、新成就。

每一次關乎教育的討論,總能牽動全社會的關注。而高考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所在,其改革將會引領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變化。

2014年9月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帶來了被稱為歷史上最全面、最徹底的一次高考改革。頂層設計之後,各地紛紛結合自身情況出臺方案,錯綜複雜的高考改革,輪廓漸趨清晰。

突出選擇性、多樣化,促進科學選才

少年時的夢想隨水而逝,當年的興趣因考學的需要而永遠放下。未來,學子將不會有這種遺憾。

2014年,上海市率先實施的改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格局,酷愛文史卻一直在理科實驗班的周東岩,終於有機會讓歷史成為自己的高考科目。

《意見》中提出的“3+3”,即高考總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門中任選的三門共同構成。參與高中教學多年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教學副校長沈獻章欣慰地説:“從改革的前景來看,文理不分、增加組合,為的就是讓學生有機會去尋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

從“考三天”到“看三年”,從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科學選才、全面發展的方向愈加清晰。在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測試的價值更加凸顯。從思想品德、到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綜合素質被分門別類納入評測範圍。在率先投入使用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臺”,記者看到,評價結果分A、B、C三等,分別代表“優秀”“好”“尚需努力”,平時客觀記錄、期末整理遴選,公示審核後,形成檔案。

科學的評價體系讓每一名學子有了新的夢想,而築夢之基則源於科學的高考命題。2014年,全國高考共有來自國家考試中心和自主命題省區市共14份試題,而隨著改革走向深入,2016年僅有五省獨立命題,26個省份都使用了全國統一命題。為解決分省命題帶來的質量不一、高成本以及安全風險,越來越多的省區市選擇了由國家考試中心統一命制的高考試題。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認為,從分省命題向統一命題的“回歸”保證了試題的科學性和整體水平。“以統一命題為主,少數有條件的省份繼續實行分省命題的大格局,最終目標是達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

多種舉措促進教育公平

2015年9月,憑藉“自強計劃”加分,來自甘肅平涼的小夥韓儲銀邁入嚮往已久的清華園。他表示:“十年後的我將致力於西部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基礎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農村孩子能否上好大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令人欣喜的是,一項項有力舉措已經讓農村孩子享受到了來自國家的“福利”。為了讓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上好大學,教育部分別建立了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轉向計劃、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和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生專項計劃等等。韓儲銀便成為國家政策的受益者。還有許許多多像韓儲銀一樣的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農村學子,通過專項計劃圓了大學夢,甚至上了好大學,享受到了一流的高等教育。

“陽光”照耀到的不只是鄉村娃,跟著務工父母進城的子弟一樣能得到切實保障。過去,很多隨遷子女跟家長在外地讀到高中就要轉回原籍。2014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逐步可在當地高考。2015年,29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惠及考生近8萬名。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也是一個人感受社會的起點。高考改革就是要衝破藩籬,實現城市與農村、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機會。在一系列均衡措施的支持下,“寒門學子”的夢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限加分,減批次,招錄改革見實效

公平的另一面,是程序公平、過程公平。記者統計,2009年至2014年媒體曝光涉及高考加分的負面案件有15起,11起是涉案人達兩位數的群體舞弊。同時,加分政策驅使家長功利性地讓孩子報班學特長,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走回了應試的老路,加劇了“分數崇拜”。高考加分中出現的不公平成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教育問題。

針對這一痼疾,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成為趨勢。2015年1月1日起,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只保留扶持類的5個。同時,地方性加分將由2014年的95個減少到2018年的35個,減幅63%,同時,加分分值不超過20分。“裸分”遏制了加分政策的不斷擴容,捍衛了教育公平、人人平等的要義。

加分雖然沒了,但孩子們的特長依然可以在自主招生中盡情施展。與以往按照平時成績排名不同,在新導向下,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將成為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惠及群體。2016年,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簡章明確將競賽獲獎等特長證明列為報考資格,清華大學則要求申請者在研究創作、突出才能、學科奧賽三大類別中有特長。2015年起,隨著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後進行,自主招生作為“掐尖”“小高考”的意味淡去,為真正選拔人才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作為高考的關鍵一環,招生錄取的改革正在從表面走向深化,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杠桿,撬動起從招生到就業的整個鏈條。錄取批次原是為了方便招生採取的工作方法,可是在社會上往往把批次當作衡量學校優劣的標誌。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在升學、就業的社會評價中,二本、三本的學生承受著歧視和壓力,甚至根本沒有參與的資格。另一方面,二本、三本學校的辦學聲譽也受到影響,即便有特色、就業好的學校也面臨著聲譽低、招生難的困境。廣大學生和家長寧可將批次優先考慮,也不願結合實際地考慮學校的真實實力。

2015年起,山東、天津、浙江、四川多省開始試點取消“三本”批次招生。到2016年,已有13個省份取消了三本招生,併入二本。上海更進一步將本科全部批次合併。批次合併免去了三本學校招生的難言之隱,提供了發展特色專業的可能,也促使二本學校根據自身特色改革發展。對學生而言,選學校選專業可以更加注重興趣合不合、辦學好不好,不必為批次傷神。

“據調查,規範加分是普通老百姓最歡迎措施,也是目前一系列措施中最成功的。但前路依舊漫漫,改革方案最大的挑戰來自綜合素質評價。誠信體系沒有建立的情況下,綜合素質評價落實非常難,很難保證沒有弄虛作假。”劉海峰同時強調,“高考改革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議題,讓各方接受,就一定要兼顧科學與公平。”(記者 劉博超 晉浩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