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地方經濟“半年報”釋放哪些新信號?

2016-08-13 07: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 王希、陳煒偉、于佳欣)“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以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進入“下半場”。從目前已經揭曉的各地經濟“半年報”中,我們能讀出什麼?

地區經濟走勢“分化”與“趨同”並存

記者梳理各地已公佈的上半年“成績單”發現,地區經濟走勢“分化”與“趨同”並存態勢仍在發展。

重慶和西藏均以10.6%的經濟增速居於首位;江蘇、廣東、山東3省GDP總量都超過3萬億元,分別實現8.2%、7.4%和7.3%的經濟增速;河北、雲南、山西以及部分東北地區省份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事實上,東北地區內部也出現了分化。例如,上半年,吉林省經濟增速為6.7%,企穩態勢相對明顯。黑龍江、遼寧與之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兩地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均較一季度有所提高。

各省份經濟“冷熱不均”的背後,顯示上半年構成中國經濟版圖的幾大板塊之間的增長速度差異在縮小。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的地區生産總值分別增長7.6%、7.8%、8.0%、2.2%,呈現出“東部企穩趨好,中部基本平穩,西部穩中有升,東北下行趨緩”的特徵。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博士黃徵學認為,從上半年看,東部地區轉型引領,中西部後發趕超,東北地區則因政策“暖風”頻吹,經濟增長蓄勢待發,幾大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增強。

“東中部地區佔到我國經濟總量的3/4,目前來看,只要穩住這個基本盤,全國經濟形勢就能保持總體平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勇説。

三大力量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各地經濟“半年報”顯示,發展新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投資是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支撐。

查閱各地統計部門發佈的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新經濟”是其中的高頻詞,各省區市對於新動能培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以東部地區的上海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6.7%的增速保持在全國均線,穩住速度的同時,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服務經濟佔比首次躍過70%的“高桿”。

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正成為各地經濟運行新引擎。上半年,浙江節能環保、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遼寧瀋陽的機器人産業在國産機器人市場佔有率超過20%;陜西新能源産業增長1.4倍。

與此同時,各地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五大任務不斷加力推進。上半年,20多個省份簽訂了去産能責任書。吉林省針對涉企收費、融資難等問題連續出臺多項措施,預計能減輕企業負擔超過百億元。黑龍江今年以來兩次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可降低企業用電成本2.6億元。全國22個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省份全部開工建設。

此外,擴大有效投資成為不少地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上半年,全國範圍內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速不斷放緩,而在重慶,投資數據逆勢上揚。其中,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2.5%,民間投資增長9.5%,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代表的工業投資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為重慶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連續“領跑”全國發揮了關鍵作用。

因地施策確保總體協調發展

上半年區域發展新亮點不斷涌現,為中國經濟這艘大船逆勢而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好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各地做好全年經濟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説,東部地區轉型早、見效早,民營經濟活躍,但目前階段新經濟體量還不夠大,需要進一步培育以對衝傳統産業調整帶來的壓力;中西部地區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但轉型後勁還要夯實。

儘管最近兩個月的數據顯示,東北部分區域的結構調整顯現了積極成效,但總體改革攻堅仍有不少硬仗要打。

財稅專家張連起説,調整帶來分化,沒有分化就沒有進一步調整。但在認識到分化符合規律的積極一面的同時,也要避免部分地區、行業回落幅度過猛引發連鎖反應,尤其是防止給社會預期帶來衝擊。

王軍建議,各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力增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企、投融資體制等改革,既通過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確保經濟不失速,也要抓住科技與産業革命契機、積極培育新動能、加快發展服務業、不斷激發經濟活力。

據了解,目前廣東等不少省份都出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專家指出,各地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為引領,以新型城鎮化推進為契機,不斷全面深化改革,將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創造條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