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創新規劃主要指標導向意義何在?

2016-08-16 20: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余曉潔、白國龍)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後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近日印發。與“十二五”科技規劃相比,新規劃主要指標增至12項。指標變化有何導向意義?值得品讀。

首先,新規劃保留了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兩項指標,但把它們提升至整個指標體系的前兩位。新規劃描繪的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中,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將大幅躍升。

“首個指標就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從2015年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其次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意味著屆時我國將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説。

新規劃增加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指標和全民科普指標。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22.2萬億元增至2020年的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由0.9%增至1.1%。此外,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6.2%提升至10%。

新規劃在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裏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李萌説。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這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規劃,也是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規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説。新增指標體現了新常態下,我國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要求。

科普指標列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體現了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只有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才能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我國科技館、博物館的展品創新性不夠,同質化明顯。科普要讓公眾能夠參與、體驗、互動,而不是‘高大上’。”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人才與科普處調研員邱成利説。

此外,新規劃提出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到2020年達到2.5%和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等指標,體現了我國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依靠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及強化知識産權保護的決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