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

2016-08-22 07:20 來源: 浙江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浙江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
城鄉一體化圖景日漸清晰

“影響21世紀人類進程的兩件事,第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第二是中國的城市化。”新舊世紀交替之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的這個著名論斷,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突飛猛進的中國城市化進程。

數以億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人數超過西方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數量的總和,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斯蒂格利茨判定:城市化不僅決定中國未來,也決定世界的發展進程。

而在中國東南沿海,浙江以佔全國1%的陸域面積、4%的人口,創造了近7%的經濟總量,這離不開城市化發展釋放的巨大能量。

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10年來,浙江始終堅持這一發展戰略,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一幅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城鄉一體化圖景日漸清晰。

新出爐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發展“十三五”規劃》顯示,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達65.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浙江城鄉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7︰1,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你好,鄉村都市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階段,多伴隨著人口大量遷徙、流動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

而處於同等發展階段的浙江,近年來卻出現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許多農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在原有居住地,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以及發展生産、增加收入等方式,就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這種名叫“就地城市化”的做法,是浙江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的一大亮點。其産物,便是一個個從鄉間破土而出的小城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鄉村都市”。

坐落于東海之濱的慈溪周巷鎮,稱得上“就地城市化”的先行者。這裡人口集中,小家電産業發達,是一個各類資源集聚的中心鎮。而由“鎮”到“城”的改變,源於周巷2010年被列入全省首批共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

在浙江,小城市的標準主要包括: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以上,戶籍人口6萬以上或常住人口10萬以上,年財政總收入10億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以上,二三産業從業人員比重在90%以上……“與中心鎮相比,它的人口和産業集中度更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更強,政府職能配置和運行管理更有效。”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

相比這些數據,周巷鎮萬安莊村村民熊師傅的體驗也許更直觀:2011年,周巷首家3D影院開業,看場電影不必再開半小時車到縣城去了;2012年,一家二級乙等綜合醫院建成並投用,距村裏只有五六分鐘車程;2013年,周巷圖書館開館,村民們茶余飯後有了好去處……他説,身處熟悉的鄉土社會,又能享受現代城市生活,這樣的周巷讓人喜愛。

截至2014年4月,浙江從200個中心鎮中選取43個作為小城市培育試點,在下放多項事權和綜合執法權的同時,每年還下撥專項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工貿特色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品質新城等多種發展定位,城鄉一體化進程由此加快。

奔跑吧,特色小鎮

從2015年開始,一批批年輕的創業者,攜帶項目與資金,滿懷憧憬與激情向著城市郊區奔跑。

西湖龍塢茶鎮、余杭夢想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磐安江南藥鎮……他們的目的地不盡相同,卻無不追逐著一個共同的詞彙——特色小鎮。 (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鎮”,更不是某一類産業園區,而是一個個有著明確産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平臺。未來,它們不僅將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更以其生産、生活與生態相互融合的獨特生長模式,成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産城融合的浙江新樣本。

有著800多年曆史的余杭倉前古鎮,一度面臨“兩難”困境:是保留那些悠久的歷史建築,以此作為旅遊開發的資本,還是任由它們被高樓大廈取代,落入“千城一面”的窠臼?夢想小鎮的出現,為它指明了方向。

如今,走進這片核心規劃範圍3平方公里的小鎮,道路通達,無線網絡覆蓋,12幢由老糧倉改造而成的現代辦公大樓和精緻時尚的人才公寓相呼應,周邊良田縱橫,水系環繞,與原有的古建築巧妙融于一體,仿若一個環境優美的田園城市。

90後創業者茹方軍至今記得,當他第一次來到這裡,想為自己的3D打印研發團隊尋找一個棲身之所時,很快就被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與生活姿態吸引:你可以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也可以停下來喝杯咖啡、玩玩滑板——小鎮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思想與理想的碰撞空間、人才與技術的交流空間、新老文化的融合空間。

正因此,更多的茹方軍們尋路而來。截至今年6月,來自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10余個孵化器和兩家美國矽谷平臺相繼落戶小鎮,集聚創業項目590余個,創業人才近5400名。同時,211家金融機構在此集聚,管理資本達442億元,一個比較完備的金融業態正逐漸形成。

根據規劃,浙江將在3年內重點培育100個特色小鎮,聚焦信息、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等七大産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等歷史經典産業。小鎮裏的每個人,都將有幸成為新型城市化發展的親歷者。

城市化,以人為本

進城或是返鄉?過去,這一問題的答案,大多與橫亙城鄉之間的一紙戶籍相關。

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裏人,可以享有城市就醫、入學、社會保障等各項權利;而持有“農業戶口”的村裏人,即使長期在城市生活、工作,仍無法真正融入其中,呈現“半市民化”狀態,由此形成城市內的新二元結構。

鴻溝如何跨越?浙江的思路是:從戶籍制度改革入手,通過創造平等的制度環境,讓進城農民真正落戶,共享城市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同時保留他們在農村的合法權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場化進程,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

在率先實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嘉興,自2008年10月起不再區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相關的社保、就業、計生、土地承包等政策也隨之配套跟進。

而在德清縣,通過對農村土地或山林的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進行確權登記頒證,把村集體資産股權確權到每一位社員,讓農民進城不再有後顧之憂,“農村利益可保留、城市利益可享受”。

根據農村經濟學家邁克爾·利普頓提出的“城市偏向理論”:當今世界窮國的最重要矛盾,既不是資本和勞動的矛盾,也不是外國利益與本國利益的矛盾,而是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矛盾。

而浙江的新型城市化,正是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從制度上消除和防止這種矛盾,使人們共享發展成果。

放眼“十三五”,一幅新型城市化的藍圖已躍然紙上:到2020年,浙江戶籍人口城市化率達55%左右,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70%左右。屆時,城市化水平和質量同步提升,區域協同和城鄉一體化水平更高,城市經濟創新力進一步增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鄉環境品質顯著改善,城市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省統籌城鄉發展將進入更高水平的全面融合階段。(記者 王慶麗)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