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三個叫應”助氣象服務走好“最後一公里”

2016-08-28 15: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8月28日電(記者 劉紅霞)“今年的雨什麼概念?八九十歲的老人都説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水。”説起7月3日至4日的特大暴雨,貴州省銅仁市氣象局局長李勇語氣急促,好在預測準確、預警及時、轉移迅速,轄區內桐木坪鄉雖然1200多間房屋受損,5000多名村民卻得以安全轉移,沒有一人因災死亡。

實際上,不只是銅仁,貴州北部的遵義、西北的畢節、黔東南等市州今年汛期都頻繁受災。貴州省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入汛以來,全省已出現18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76個縣城累計出現暴雨以上強降水208次,6502個(次)鄉鎮出現暴雨以上降雨……因洪水及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卻相當低。記者近日走訪貴州多地,試圖探尋這一氣象災害多發省份防災減災的奧秘,經常聽到一個説法——“三個叫應”。

運動式救災,不如防患于未然

貴州多夜雨,來得兇、去得急。

為破解防災減災難題,貴州省氣象局2010年建立“三個叫應”服務機制。即監測到某地短期內將發生強降水時,經由電話,把預警信息點對點傳遞到縣、鄉、村三級行政負責人和相關部門。

機制落實之初並不容易,部分縣領導深夜被電話叫醒,抱有怨言;同級部門則盤算著,氣象局憑什麼“髮指令”;一兩次預警不準後,一些鄉村幹部開始“打馬虎眼”,甚至把預報當“耳旁風”;氣象系統內部也出現不同聲音——非得攬這個活嗎?

“人命關天吶,‘三個叫應’我們必須幹下去。”貴州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説,經過幾年的實踐,“三個叫應”內涵逐漸豐富、工作標準和流程不斷規範,越來越受認可。各級政府領導也積極在氣象業務平臺值班、指揮調度。

今年6月,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汛期災害防範應對工作的通知》,把“三個叫應”機制從“部門聲音”上升為政府規章。全省9個市(州)和80個縣(市、區)政府印發本地“三個叫應”服務機制,細化了叫應標準和叫應對象,並明確了法律責任。

實際操作層面,各級氣象部門配備錄音電話,每次叫應都記錄在冊。“這並不是為了推卸責任,或出現問題後向紀檢監察部門告狀。”貴州省氣象局一名負責人説,“而是規範工作流程,從叫應過程和效果來分析我們哪些工作可以繼續改進。”

據統計,實施“三個叫應”機制以來,貴州省“十二五”期間因災死亡人數由“十一五”期間的年均149.8人降至76.6人,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由3%降至1%以內。

“空防不白防啊。”趙廣忠説,與其運動式救災,不如防患于未然。

科學叫應,還需因地制宜

貴州多山地,西高東低、地質災害隱患點眾多。

不同的地形地貌、生態條件、人口密度等因素,決定了“三個叫應”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標準。即便在同一縣域,不同區域的致災雨量閥值也不盡相同。

“應該看到,‘三個叫應’要做到精準、有序、科學,還有一段路要走。”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李海勝坦言,這需要氣象、水務、國土、林業等部門之間傾力配合。

在遵義市桐梓縣,一片寬敞明亮、配備幾十個工位和巨大電子屏幕的辦公區讓人幾乎不敢相信這是在縣級氣象局。據介紹,基於“防災減災,氣象先行”理念,桐梓縣在貴州省率先籌建自然災害防禦指揮中心,平臺設在縣氣象局,應急辦、國土等多部門集中辦公。

“要打防汛抗洪主動仗,氣象預測是第一位的。”桐梓縣縣長冉賢俊説,“沒有氣象預報預測,就是瞎指揮。”

當前,貴州正著力發展大數據産業。本著“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三個叫應”機制在今後防災減災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限量。

叫得動幹部,更要請得動鄉親

貴州多村寨,依山建、逐水居。

銅仁以西,依蜿蜒山路顛簸一個多小時後,記者來到碧江區桐木坪鄉。越過部分垮塌的石橋,走上碎石堆積的河床,依然可見散落的洗衣機、生銹的童車和側翻的大貨車。走進村民瞿仕春的二層小樓,大水留下的痕跡分外顯眼。

“那個水衝進來的時候還是到這裡,一下子就到這裡,我剛把一樓的老爸老媽轉到二樓的樓梯口,水就到這兒了。”個頭不高的瞿仕春邊説邊依次指著自己的腳踝、胸部,接著踮起腳指著還沒粉刷的水泥墻。

“有人提前通知你們走麼?”

“有啊,村幹部晚上7點多就打了電話。”他説,但我們開始都不信,出去後沒多久又回來了,村裏八九十歲的老人都説不可能發大水,從來沒見過。

當地派出所民警穿梭在村頭巷尾,用喇叭喊村民趕緊撤離時,部分人甚至連門都不開。最後民警只能砸門砸窗戶,硬是把他們轉移出去。

“這次真是嚇死了。”瞿仕春摸著頭不好意思地説,“下次再也不敢(不聽預警)了。”

事實上,幹部響應快,村民不挪窩的情況在貴州一些地方並不少見。如何在落實好“三個叫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是貴州省正著力攻破的一大課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