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2016-08-30 07:15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G20杭州峰會召開在即
“創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即將在浙江杭州舉行。在這次峰會的主題詞中,“創新”二字被擺在首位,在峰會上,“加強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將是重點議題之一,中國將和與會各方一起聚焦世界經濟面臨的最突出、最重要、最緊迫的挑戰,為國際合作指明方向。而在這背後,是中國未曾停頓的創新步伐,中國通過自身的創新實踐,為打造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源作出了積極貢獻。

阿根廷-亞洲事務諮詢中心負責人古斯塔沃·希拉多指出,G20杭州峰會的主題及議程設置很好地響應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國際關係的切實需要,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創新全球治理思路作出的重要貢獻。

創新成為發展第一動力

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是創新在中國上升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時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引領了全面創新大潮的澎湃激蕩。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在新的發展階段上,中國所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的地位和作用被進一步定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觀察可以發現,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多次研究創新驅動發展,《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出臺。

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髮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與“三步走”相呼應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三個並行”的目標,即:2020年學術産出和資源投入總體量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2030年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可媲美科技強國;2050年對世界科學發展有重大原創貢獻。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等機構于8月15日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躋身世界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25強。“中國2016年創新的強勢表現不是由單一要素驅動,中國的進展體現在全局。”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芬克表示。

在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珮看來,中國科技發展如此迅速,很多科技成果都能很好地迅速投入使用。中國不只是經濟貿易大國,更是科技創新之國。

務實舉措激發創新動能

據悉,在G20峰會主辦地杭州,每1000人就擁有43.95家企業,僅今年上半年就有3.99萬家新企業創立。上半年,信息經濟在杭州GDP中的佔比高達23.8%,而同期杭州經濟增長率達到10.8%。

這樣的創新故事,在中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傳遞,匯聚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壯觀景象,每天,人們都能看到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有力地引領著中國經濟破浪前行。談及“創新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驅動作用時,巴西聖保羅研究基金會理事羅德納博士認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引導下,中國各地的新興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技術創新和經濟改善正在迅速成為發展主流。

作為“雙創”的主要群體之一,在校大學生的創業創新備受關注。中國在部分區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部署建設28個“雙創”示範基地,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清華大學將“雙創”教育融入了人才培養體系,上海交大成立了上海創業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宣佈啟動了“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四川大學制定了“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等。

2015年,教育部舉辦了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賽參與學生超過20萬人,帶動上百萬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活動。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選派的參賽項目《指尖上的陶藝》,針對陶瓷企業傳統生産銷售模式致使産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研發了集個性化定制、眾創空間功能的陶瓷垂直電商APP,並獲得了最佳創意獎。這個項目的創業導師認為,利用互聯網思維讓大眾更容易接受略顯繁複的陶瓷行業,將陶瓷定制做的更簡單,價格更親民,最終讓每個人的餐桌上擺的茶杯、吃飯的餐具都實現個性化定制,讓人眼前一亮。

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也得到了不斷的支持。2015年,各級政府共培訓了1.83萬名返鄉創業人員,開展了近40萬人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據統計,2015年全國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達到242萬,共創辦26.07萬家小微企業。

“原先總想著到市區打工多賺點錢,沒想到回老家創業還有這麼多扶持政策。”山東省膠州市西辛置村的宋文超説。前不久剛剛成功申領到一次性創業補貼和36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讓小宋的公司得以正常的運轉,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

對地方政府而言,投入“真金白銀”,推動與支持民間創新,是孵化新興創新企業的必要舉措。今年,江蘇省政府投入3740萬元支持該省78家高新技術企業,並帶動企業投資1.4億元;鄭州市政府發佈《關於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意見》,提出大力引進和支持創投機構發展,對新註冊的創投機構,按照其實際租用的辦公場地,註冊地政府給予不超過300平方米的三年內100%的房租補貼;浙江省溫州市設立10億元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助推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發展。

不止在經濟領域,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中國也一直砥礪前行,踐行著“創新”二字。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重大成果,成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的驕傲。

大批科技創新成就的取得,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務實舉措密不可分。“2016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30週年,在基金委剛成立的時候,國家的投入資金是8000萬元,而今年的投入達到了248億元,30年間增加了300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介紹説。

創新精神成為全民追求

創新,不僅僅來源於政府層面的支持,社會各界也在用各自的方式錶現著對創新精神的追求,“依靠創新促進發展和引領未來”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校車調度模型、自適應起落架、簡易宿舍空調……自進入大學以來,南京小夥黃鳴陽先後與56個同學合作,完成了16個創新項目。“看到斑頭雁在喜馬拉雅之巔飛行,我就想,能不能做出一種飛行器,也像大鳥一樣扇動翅膀飛翔?”去年,他研製的一種新型多段倣生海鷗撲翼飛行器獲得國際無人機賽一等獎,被視為應用前景廣泛。

8月23日,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公佈了第16屆全球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6名中國人入選,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副教授張一慧以及南京大學教授朱嘉等人。

“設計人與機器之間交互界面的人工智慧專家,希望利用技術更好地幫助人類變得更有價值,而不是打擾我們。”顧嘉唯對科技創新的未來滿懷憧憬。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顧嘉唯領導了百度快速原型驗證到産品化的創新團隊,使得可穿戴眼鏡BaiduEye、日常生活助理百度小明DuLight等各式自然交互設備相繼誕生。

偶然在大街上看到美麗的民族刺繡服裝,採薇民繡創始人劉璽便瘋狂迷戀上刺繡。去年,她與朋友前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進行實地考察,回來之後,她們開始通過“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産(刺繡)”的思路,將雲南民族刺繡“跨界”到互聯網平臺上。大膽的創新思路,讓劉璽開創了一條“政府+高校+公司+繡娘”的現代化民族刺繡産業鏈,打造了“互聯網+非遺”的民族刺繡品牌。

民眾對於創新精神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在各個領域都在不斷顯現。

“我一直想開一家餐廳,讓消費者吃到放心的食材。”去年,江蘇揚州的趙倩從瑞士學習酒店管理回國後,開設了一家甜品店。“店裏主廚是我老公,我們一起在海外學習西餐,每天托朋友從國外寄來食譜書籍,法語、英語、德語的都有,我們有著自主研發的能力。”

“現在很多病人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吃什麼,如何科學調製適合自己病情的營養餐?為此我們打造了‘健康廚房’。”成都晉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肖俐介紹説,病人到他們那裏可以跟醫務工作者現場學習如何掌握營養餐的烹飪技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的服務模式,贏得了民眾的肯定。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認為,當前,中國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極大地釋放了中國民眾潛在的創造力,也必將再次證明,人才而非資本,才是21世紀創新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創新合作加速走向世界

創新增長方式賦予了中國經濟新活力,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也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新機遇,在體量巨大的全球新一輪創新大潮中,呈現出了國際合作不斷深化高效,相互間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與世界各國加強創新領域合作,拓展全球創新網絡,共同推動世界包容平衡增長、綠色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通過雙邊渠道啟動了一系列科技夥伴計劃,與發展中國家共享科技發展的經驗和成果。2001年至2015年,中國累計培訓了來自12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近萬名科技人員。

近日,一位外國人拍攝了一段在中國高鐵上立硬幣的視頻。在視頻裏,硬幣被放在時速約300公里的京滬高鐵窗邊,始終屹立不倒。這位外國人在視頻中發表畫外音稱:“現代高速鐵路既快又舒適,中國高鐵已經成為全球高鐵的領導者。”從2014年以來,已有近30個國家與中國洽談高鐵合作項目,中國高鐵正快速走向世界。

事實證明,中國創新可以成為國際合作的新增長點。

談及東西方創新合作,德國巴斯夫公司副董事長布魯德米勒認為,“未來的科技創新也可以是從東方流向西方”。據悉,在以製造技術立國的德國,逾2000家中國企業已在德國落地生根,華為、聯想等公司也在為德國民眾提供物美、價廉、質優的“中國技術産品”。

創新合作的內涵不僅僅是中國創新“走出去”,還包括將國外創新“引進來”。烏克蘭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傑尼索夫帶著國際領先的毫米波成像技術,自去年8月前往江蘇靖江城北園區創辦吉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來,短短一年已獲得當地政府創業場所支持、“創業券”扶持、10萬元啟動資金和150萬元項目資助,順利實現産業化,新産品迅速投放美國、韓國等各大機場使用。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活動正在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科技創新國際化已成為全球化的重要特點和內在要求。”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在首屆德宏創新驅動國際合作論壇的致辭中如是説。

“中國正在書寫的經濟增長故事,也應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故事。我們對G20杭州峰會充滿期待,期待與中國合力繪就創新增長新藍圖。”印度德里中國研究所副主任鄭嘉賓説。(葉曉楠 雷龔鳴 王湘雲)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