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互聯網醫療,“錢途”在哪

2016-09-12 07:4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商業公司APP掛號、互聯網售藥試點被叫停
互聯網醫療,“錢途”在哪


網上諮詢可以在線支付,患者還能給醫生打分。

互聯網技術催生了許多新業態,傳統的醫療行業也開始“觸網”。互聯網醫院、“滴滴醫生”、在線問診等新業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手機APP、微信、支付寶上也都有醫療的身影。在“互聯網+”的風口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醫學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互聯網醫療究竟改變了什麼?它的價值和明天在哪?

“風口”來了

“互聯網+”掛號、諮詢、健康管理,網絡醫院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杭州錢先生、北京陳女士很“潮”地體驗了互聯網醫療。今年2月,錢先生在浙醫一院互聯網醫院看了網絡門診,預約了心內科手術。去年10月,陳女士因骨折無法去醫院復診高血壓,於是通過“滴滴醫生”,預約了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醫生上門服務。

沒有“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的煩惱,沒有找不到專家的困擾,網絡門診、“滴滴醫生”等互聯網醫療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打破人們對醫療的傳統印象。除了以上兩種新業態,“互聯網+”還“加”上了在線諮詢、預約掛號、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等,藥品方面也“加”上了配送、提醒服務,互聯網醫療新業態還有和可穿戴、便攜式等移動醫療和輔助器具産品結合的慢病管理服務,陪老人去醫院看病的護士陪護服務,根據客戶要求定制的私人醫生服務等等。在“互聯網+”大潮中,春雨醫生、好大夫、平安好醫生、阿裏健康等應用APP,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記者分析了一下,眼花繚亂的互聯網醫療,從平臺性質劃分,大概可分為三種:一是純醫療平臺,開展醫療外圍服務;二是仲介平臺,本身不從事醫療;三是網絡醫院,即實體醫院自己搭建的互聯網醫院。這些業態基於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改善了人們的醫療體驗,縮短了等候時間,遠程問診等還優化配置了醫療資源,提高了效率,擴大了受益人群。

“互聯網+醫療”的融合創新,確實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認為,互聯網醫療帶來的好處很多:首先是豐富了醫療信息;其次是方便快捷,特別對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來説更是如此;另外是節約成本,通過互聯網信息互聯互通,控制不必要的費用。

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行業痛點多,互聯網甫一介入,便呈現爆髮式增長態勢。今年5月,平安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平安健康宣佈融資5億美元,成為互聯網醫療行業最大的一筆融資。據稱其估值已超過30億元。投資界人士普遍認為,聚焦於人們不斷升級的健康需求,互聯網醫療投資會更加火爆。據普華永道統計,2015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投資增長超過100億元。

困難不少

行業發展初期面臨法律法規、標準缺失等問題,盈利模式較單一

去年出臺的《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最近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也提出,要引導和支持健康産業加快發展,尤其要促進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的五大融合。雖然大的政策明確支持,然而處於起步階段的互聯網醫療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

為著力解決“號販子”和“網絡醫托”等社會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維護公平就醫秩序,今年4月,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印發《集中整治“號販子”和“網絡醫托”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從4月到年底集中打擊號販子,查處“代掛號”網站,取消醫生個人手工加號條。在此之前,北京市叫停商業公司掛號,醫生按要求卸載手機上的商業公司APP。

由於不佔有醫生資源,不具備執業條件,一些互聯網醫療公司無法開展“望聞問切”的診療核心服務,只能開展掛號等外圍服務,一些具體政策的實施可能客觀上會對他們帶來一定的影響。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公司盈利模式往往比較單一。記者打開一些醫療APP發現,上面列出的醫生大部分只開展在線諮詢,預約診療的醫生只有小部分,且其中很多醫生的掛號醫院並不是其就職的知名醫院,而是另一個私立機構的執業地點。

互聯網藥品零售試點業務也被叫停。由於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不利於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用藥安全,近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被叫停,通過互聯網向用戶銷售藥品的平臺停止直接交易業務。

陳秋霖分析,醫療行業由於攸關人的生命,從嚴監管非常必要,政策的謹慎推進有利於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很多行業發展初期都會面臨不規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缺失等問題,互聯網醫療行業也一樣。他建議儘快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定互聯網醫療信息甄別監管機制、互聯網醫療責任認定機制、互聯網醫療適用範圍和診療規範。同時,更多地引導互聯網醫療和傳統醫療機構融合,實現醫療的O2O模式,在確保醫療質量的前提下,發揮互聯網醫療便捷、低成本的優勢,使該行業得到更好更可持續的發展。

尋求突破

關鍵在於打通醫生資源和支付“最後一公里”,擁有核心服務能力,借助互聯網往上擴展,往周邊延伸

正如陳秋霖分析的那樣,時下,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線下尋路,獲取醫生資源,與真實的診療行為相結合,同時發展線上和線下業務,意圖營造更多服務場景,提高用戶黏性,吸引更多用戶。今年7月,丁香園第二家實體診所開業;此前,春雨醫生宣佈在5個城市建立診所;阿裏健康在實體藥店推廣“一分鐘診所”,和公立醫院合作搭建在線問診的網絡醫院;寧波雲醫院、微醫集團也走到線下,開展實體業務等。

正因為清楚醫生資源的重要性,平安健康一開始便吸納核心資源。該公司市場營銷及公共關係資深副總監姚鵬介紹,公司聘請的近千名醫生都是全職醫生,均來自二甲以上公立醫院,醫生能24小時實時在線解答問題。平安健康主要營收來自於體檢業務,去年達到3.5億元。很多人體檢之後便找醫生解讀,成為其線上線下結合的一大亮點,據稱其註冊用戶、活躍用戶均超過千萬。

一些人認為,線下業務會讓互聯網企業丟掉輕資産的路徑發展優勢,沉重的資産及冗雜的管理鏈條將拖累互聯網企業,使之變成“醫療+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醫療”。然而,互聯網企業卻不這麼看。

丁香園董事長李天天認為,醫療行業是一個産業鏈比較長的行業,患者需求複雜多樣。互聯網企業可以在不同的層面蒐集不同層次的數據,提供相應服務,滿足患者需求。他認為患者需求第一層次是獲取信息,第二層次是諮詢,即很多患者看完信息不滿意,還希望跟醫生有深度的關於疾病、用藥、身體狀況的互動,第三層次是滿足那些諮詢之後需要得到醫生診療的患者,這一層次就需要有實體醫療機構滿足其需求。“只做一個線上的內容發佈或者線下的診療機構,都是不夠的。我覺得‘互聯網+醫療’更多的是體現‘醫療+互聯網’,醫療有核心的服務能力,借助互聯網往上擴展,往周邊延伸。”他説。

有了醫生資源,緊接而來的是“最後一公里”在線支付問題。“互聯網醫療缺乏醫保的支撐,但如果進醫保,醫保部門和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進行費用管控,將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陳秋霖説。

此外,因涉及信息安全,互聯網醫療公司對大數據的應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説,互聯網公司可以“+”健康管理,用好的健康管理理念與名醫、名院合作,開發應用大數據,讓用戶享受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服務。當然,這也需要政府創新監管辦法,服務可以由市場提供,但數據所有權應該是政府的。

杭州創業軟體公司董事長葛航建議,一些脫敏數據應該公佈,比如地區病種發病率等,對於個人數據則一定要本人同意並授權方可使用。“但無論如何,大數據得用起來,這是健康管理、精準醫療的基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