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永不落幕的民族文藝——寫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閉幕之際

2016-09-15 20: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崔清新 傑文津)月近中秋,風輕雲淡。14日,歷時近一個月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落下帷幕。

京城舞臺,見證了邊疆的大漠風情,南國的椰風海韻;阿婆手中的織錦,孩子口中的鄉音;遠古壁畫的演繹,現代藝術的呈現;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對親情愛情的謳歌與讚美……43場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劇目,猶如一場民族文藝領域的奧林匹克,點燃了文藝創作的精神火炬,為中華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

源於人民、源於生活的文化自覺

大幕拉開,烏蘭牧騎隊員們奔向舞臺,現場氣氛旋即沸騰……情景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透過烏蘭牧騎隊員們生動歡快的舞蹈,再現了草原人擠牛奶、剪羊毛、搟毛氈、套烈馬的日常生活情景,引發了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沒有宏大的敘事場面,沒有絢麗的舞臺技巧,歌舞詩《黎族家園》集中展現的是黎族同胞生産、生活、節慶等多個場景,營造出黎族兒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為建造家園辛勤勞作的生活圖景,清新樸實,令人耳目一新。

會説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少數民族群眾更善於用文藝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本屆文藝會演的金獎作品,皆是反映民族地區原汁原味生活風貌的精品佳作。

“那些沒有表演痕跡、展示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往往更能打動人。”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專家評委朱智忠説,“藝術源於生活,是人類自初始以來就永恒不變的規律。藝術家只有向生活膜拜,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

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具有極大的人民性,具有經久不衰的含金量;文藝工作者只有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才能對自己的文化産生自覺,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

非遺保護與傳承成就文化自信

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作為世界最長史詩之一,不僅是一部珍貴的文學巨著,也是研究柯爾克孜族語言、歷史、民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將這部史詩搬上此次會演舞臺的《英雄·瑪納斯》,正是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再造。

歌舞劇《彩虹兒女》在舞蹈編排時特別注重對土族“非遺”元素“梆梆舞”的挖掘與加工。排練時,導演專門請來了60多歲的土族“梆梆舞”傳承人馬安奎到現場指導。當“梆梆”鼓在老人手中不停翻滾,神秘、悠長的曲調飄蕩在整個劇場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這種古老的技藝深深震撼。老人看到演員動作不到位時,會拖著術後初愈的身子親自示範,不厭其煩。

舞蹈詩《巫卡調恰——外婆的歌謠》導演龍阿朵介紹,劇組堅持選用本土演員,排練時,不僅教他們如何做演員、如何展示苗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參與編導創作,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産生自豪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中國的。只有保持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為中華民族文化增添瑰麗的色彩。”本屆文藝會演音舞類評委江東説。

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深厚積澱。大力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作品,彰顯的是文化自信。

手足相親、兼收並蓄中增進文化認同

大型歌舞劇《情暖天山》,是根據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新疆清河縣居民阿尼帕·阿力瑪洪幾十年來傾心撫養多個民族孤兒的感人事跡改編的。該劇以歌劇形式,詮釋了親情、母愛、大愛無疆的主題,是各民族都認同的文化價值與理念,引起了現場觀眾強烈的共鳴,不少人感動落淚。

話劇《生命如歌》,作為全國19個援疆省份中第一部文化援疆專題劇目,圍繞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60餘年屯墾戍邊的真實經歷展開,講述幾代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奉獻精神。演出場場爆滿。

從文化認同上尋求共鳴是每個劇目編劇導演都在思考的問題。實際上,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本屆文藝會演的劇目都進行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結合的嘗試。

“少數民族都是從昨天走來的,如何從今天走向明天是我們都要面臨的問題。”江東説,“最終都是為如何更好地讓民族藝術在今天的社會中綻放光彩。”

30天43台劇目,展示了我國少數民族文藝的精髓與潛力。不少文藝工作者認為,民族文藝趕上了好時代,到達了新高峰。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雖已經落幕,但民族文藝的繁榮進步永不落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