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副部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

2016-09-17 07:05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開放發展”是引領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之一。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進入內涵發展、提升水平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時指出,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升教育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這為我們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提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格局。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高質量水平,助力做強中國教育。

借鑒與弘揚並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繼續推進教育領域有序開放,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學習借鑒世界文明成果與辦學治校經驗中,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堅持中國特色,本著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態度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堅定不移地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紮根中國大地辦學,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一方面,加強高端引領,以優質教育資源請進來為重點,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和特色學科,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聯合攻關,促進高校科技國際協同創新,加快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助推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提升我國教育實力和創新能力。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批准設立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5所中外合作大學,批准設立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等在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的教育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教育走出去為重點,加強統籌謀劃,擴大與發展中國家教育合作交流,穩步推進境外辦學。在習近平總書記和約旦國王共同見證下,中約兩國簽署共建“中約大學”框架協議並開始籌建,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等已開始招生,英國政府自2014年以來每年邀請上海數學教師前去講學等,反映出我國教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此外,我們還推動學歷學位互認,目前已與4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在深化雙邊多邊教育合作過程中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一是完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格局,加強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務實合作,形成重點推進、合作共贏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二是積極承擔國際責任,開展教育國際援助,通過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和設立專門獎項,開展短期培訓項目,派遣志願者教師,支持高校對口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援非信託基金和直接捐贈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專門人才。三是積極參與教科文組織等聯合國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多邊教育行動,主動在全球教育發展議題上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主動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和標準制定。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起全球教育第一倡議,我國受邀為倡導國之一。我國積極參與教科文組織《2030年教育行動框架》的制定,為推動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作出自己的貢獻。今後還要有計劃地培養選拔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競聘,為國際組織提供人才支持。

主動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大,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廣的視野,主動實施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充分發揮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和共建絲路合作機制,對接沿線各國教育需求,促進沿線各國共同行動,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推進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撐,實現共同發展和合作共贏。

提升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留學事業歷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1978年,鄧小平同志以前瞻的戰略眼光,作出了恢復派遣留學生的重大決策,也由此開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留學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要進一步堅持統籌謀劃,突出工作重點,更好發揮作用,提升留學工作水平。

把統籌謀劃作為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底對留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留學工作要適應國家發展大勢和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培養造就更多優秀人才,努力開創留學工作新局面。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59萬人,單位公派1.60萬人,自費留學48.18萬人。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留學人員生源地國。2015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0.91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11萬人,單位公派1.42萬人,自費留學37.38萬人。年度出國與年度回國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了2015年的1.28:1。2015年度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39.76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預計到2020年將實現來華留學50萬人,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在留學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堅持統籌謀劃的戰略思路,堅持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並重,公費留學和自費留學並重,規模和質量並重,依法管理和完善服務並重,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並重,統籌推進我國留學事業發展。

把提高質量作為工作重點。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工作的重點是提高質量。2016年,我國計劃選派各類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人員29000名,其中要重點培養國家現代化建設急需、緊缺、薄弱、空白、關鍵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同時加快培養服務國家外交工作需要的國際組織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國別與區域研究人才。在來華留學工作中,要加快培養知華、友華,以及致力於中外友好事業的人才。目前,已有279所中國大學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培養任務,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著力打造“留學中國”品牌。

把發揮作用作為根本目標。留學人員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人才資源。1985年,我國制定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增加“發揮作用”四個字,為出國留學工作方針畫龍點睛。十六字方針準確把握新時期留學工作的新問題、新矛盾、新趨勢,將工作重點放在提升留學的社會效益上。從留學工作來看,作用能否發揮好,關鍵在於政策設計、資源配置、績效評估等是否有助於提供留學人員大展宏圖的環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留學人員是重要力量。要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環境氛圍,搭建平臺舞臺,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者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讓他們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

提升人文交流的質量和水平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我國外交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要立體推進人文交流發展,進一步發揮人文交流在國家對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提升人文交流的質量和水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用好人文交流機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既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又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人文交流的意義在長遠,應從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的全局出發,促進重點領域交流的機制化和常態化,以戰略眼光培育合作夥伴精神。具體來説,要整合搭建政府間教育高層磋商、教育領域專業人士務實合作、教師學生友好往來平臺,推進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建設。目前已建立起中美、中俄、中英、中歐、中法和中印尼六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化和機制化,立體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理解教育提出重要要求: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奮鬥和未來願景的體認,以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要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要促進中外語言互通,在深化與世界各國語言合作交流上下功夫,還要進一步深入推進友好城市、友好學校教育深度合作與人文交流。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通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孔子學院就是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目前,孔子學院、課堂已遍佈139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和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自出席孔子學院簽字或揭牌儀式,希望孔子學院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校訓,為傳播文化、溝通心靈、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要繼續辦好孔子學院,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與此同時,還要聚焦海外學生學者愛國熱情,發揮來華留學人員和外籍教師宣介作用,不斷擴大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理解認同。繼續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教育交流合作,用當地青少年聽得懂的語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祖國發展偉大成就,凝聚民族復興情感力量。(作者郝平: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