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網改造“點亮”貧困山區希望之燈——國家級貧困縣青海大通縣採訪見聞

2016-09-21 11: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9月21日電(記者 張大川)秋高氣爽,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花海”景區裏,薰衣草、美國紫苑、法國菊等30余種花草嬌艷盛開。

望著絡繹不絕的遊客,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臉上挂滿了笑容:“自今年7月營業以來,客流量平均每天在2000人左右,目前已有100余萬元的盈利。”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大通,截至2015年底尚有116個貧困村,貧困人口31897人。李培東説,邊麻溝村有28人就在貧困人口之列,但有望在今年依託旅遊實現全部脫貧。

然而去年5月之前,李培東還在為村民集資建設花海景區的施工用電犯愁。農村供電距離較長,配變容量不足,線路陳舊老化,電壓普遍偏低,村民家裏的電燈忽明忽暗,家用電器難以正常使用,更別提花海景區的施工和打井灌溉用電了。

為解決燃眉之急,當地電力部門通過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讓邊麻溝村從“用上電”變成“用好電”。施工隊伍架高了電線桿,增加了變壓器容量,線路變粗且絕緣化,載流量加大,供電更加可靠。

“線路改造後,生活和生産用電難題都解決了,電灶、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都能正常使用,花海景區的施工建設和打井灌溉用電也得到了保障。”李培東説。

“邊麻溝花海從去年5月施工開始,每月需要用4000度電,若沒有電力保障,景區哪會有今天?”李培東告訴記者,全村共612人,絕大多數都在景區工作。

大通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蔬菜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邢成德告訴記者,邊麻溝村是全縣電力扶貧的一個縮影。大通縣的食用菌生産基地、千畝黃瓜生産基地等也切實感受到了電網改造後帶來的變化,機械化流水線的生産徹底取代了傳統的家庭式作坊,生産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通縣驛卡村黨支部書記黨德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一戶家庭一個月做飯需要100公斤煤,一年就是1200公斤煤,再加上冬季取暖需要900公斤煤,一年下來就需要2100公斤(2.1噸)煤,一個村100戶人家需要210噸煤。”

“這些散煤在燃燒過程中,將會造成大氣污染,不利於生態保護。”國家電網西寧供電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換成用電,並不增加成本支出,且具有清潔、安全、便捷的優勢,對於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很有意義。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大通縣農網改造升級已完成投資6億多元。“十三五”期間,全縣農網改造計劃投資7.89億元,將為全縣貧困村脫貧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