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氣象局:科普發力 創新驅動 兩翼齊飛

2016-09-25 15:01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科普發力 創新驅動 兩翼齊飛
——氣象科普創新工作發展綜述

十余天前,西子湖畔,G20杭州峰會在萬眾矚目中完美落幕。峰會以“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為主題,為世界經濟開出一系列中國藥方。穿梭在峰會上的志願者“小青荷”們,也向世界傳遞出一張青春、熱情的中國城市名片。

在這千百名“小青荷”服務大軍中,有一支活躍的氣象志願者服務隊伍。他們從杭州市氣象局、共青團杭州市委共同成立的氣象志願者服務隊中脫穎而出,奔走在會場間,服務於“微笑亭”,負責傳播氣象信息、普及氣象知識、解答公眾疑惑,也成為這座城市裏一道亮麗風景。

從一群氣象愛好者到一批氣象科普推動者,從一份氣象災害防禦指南到一所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從一場場氣象科普宣講到一系列科普活動精品,5年來,圍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目標,聚焦氣象、加強科普、構建平臺、打造品牌,“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氣象科普工作社會化格局基本構建,氣象科普工作羽翼漸豐,正伴隨著氣象科技創新走上兩翼齊飛、共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征途。

聯動 聯合 聯盟

——從科學萌芽到模式開花,填補科普“洼地”,打造科普基地

2016年6月,中國氣象局組織開展“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邀請部門內外氣象專家共同聚焦長江中下游汛情。圖為活動現場。

“氣象氣象真奇妙,吸引我驚奇的目光……這不是《氣象百問》裏的小靈狐嗎?噢,還有燕博士!”伴隨著歡快的主題曲,一群小朋友蹦蹦跳跳地涌進福建氣象科普動漫館,來到森林氣象站,發現打雷下雨的秘密,童話般的場景和互動的模型讓他們興奮不已。

今年3月28日,“流動氣象科普萬里行——走進福建”暨福建氣象科普動漫館啟動儀式在福建省科技館舉行,全國首家氣象科普動漫館在這裡落戶。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的聯合推動下,“流動氣象科普萬里行”活動也踏上八閩之地,走進校園、社區、農村和企事業單位,將活動總里程數延展至8000公里。參與、互動、交流、體驗,這些只是氣象科普系列活動的縮影。

如果説科技創新相當於建設科技強國的“尖兵”和“突擊隊”,那麼,科學普及的作用就相當於夯實全民的科學基礎。動員全社會力量,將氣象科普覆蓋“盲區”,填補“洼地”,送達“最後一公里”,讓更多公眾理解氣象科學、運用氣象信息,提升規避自然風險的能力,把創新驅動戰略轉化為全民自覺的社會實踐。這正是氣象科普的關鍵要義。近年來,一系列品牌活動、科普模式、氣象基地為氣象科普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上下聯動,匯成一盤棋。近年來,全國氣象部門集中優勢創辦並打造了一批氣象科普精品活動——“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已舉辦35屆,惠及8萬多名青少年;“氣象防災減災志願者中國行”徵集了1.7萬名志願者,進入8500余個行政村、3000余所學校,覆蓋700萬名公眾;“綠鏡頭·發現中國”記者組走進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傳遞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智慧;“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舉辦17期,搭建專家媒體公眾共話、氣象宣傳科普共融的全媒體傳播平臺;“應對氣候變化·記錄中國”走進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探尋各地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新舉措。此外,結合“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各級氣象部門深入開展一系列主題氣象科普諮詢和宣講活動,每年有2000多個氣象臺站、280余個氣象科普場館或專題展區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各級氣象部門接待參觀者1200余萬人次。

內外聯合,聚成一束光。氣象部門主動與中宣部、中央網信辦、科技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鐵道部、地震局、中國科協等23家部委宣傳或科普管理機構建立信息交換、資料共享的關係,在重大問題解疑釋惑、氣象科普基地建設、科普宣傳活動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與全國政協機關聯合舉辦氣象科普知識展;與教育部聯合開展“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等活動,通過在線教育網絡平臺普及氣象防災減災安全教育;與鐵道部、中國科協聯合開展“氣象科普進列車”活動,走過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中國科協聯合舉辦“氣象達人我來了”中學生電視氣象知識競賽;與中國科技館聯合打造氣象科普專題展區和數字科技館;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成功入選全國科普信息化建設試點名單……各級氣象部門聯合當地政府、科協等開展氣象科普進社區、趕大集,氣象科普宣講大行動以及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等豐富新穎的活動,多渠道擴大氣象科普知識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群。

打造聯盟,擰成一股勁。面向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居民、領導幹部等重點人群,開展精準科普。上海市氣象局聯合教委、少科站及9所學校成立氣象科技教育聯合體,浙江成立氣象學會校園氣象協會,河南、陜西等省建立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福建、安徽等省將氣象科普宣傳內容納入中小學生的教材,全國建立1200所校園氣象站、218個國家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144個省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和245個地市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氣象科普從一名學生走向一個家庭。在各級政府部門支持下,安徽、貴州、陜西、河南、吉林等省紛紛建立“氣象科普村”,全國建立起7.8萬個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和19.3萬塊氣象顯示屏,發展近76.7萬名氣象信息員,將氣象預警和科普知識送達田間地頭。院士、專家應邀進入中南海為中央領導作專題講座,各級氣象部門為黨委、人大、政府、政協、軍隊等舉辦100余場科普講座和報告。

點滴之力化為科普大潮。這些年來,氣象部門發揮部門優勢,堅持政府推動,調動社會力量,從科普平臺搭建、資源整合、活動組織、基地建設等方面不斷創新和探索,讓看似高深莫測的氣象科技走近公眾,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深入人心。

識變 應變 求變

——從科普創作到科學傳播,定制科普“菜單”,推送科普套餐

2016年,氣象科普工作者走進北京大學附屬小學開展“愛拼才會贏”活動。圖為小學生們正在積極參加氣象科普活動。

圖解、直播、H5呈現趣味科普,動畫、VR技術“復活”科學巨匠……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革,移動互聯網飛躍發展,前沿科技牽手大眾生活,也為科普創作和知識傳播帶來新機遇。

對於氣象科普而言,創新科普理念、整合內容資源、拓展傳播方式,讓科普作品活起來、科普産品動起來、科普傳播流起來,用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生動形象的産品打造科普流動傳播的互動新平臺,也是近些年來努力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的發力點。

創新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氣象局以氣象科普信息化帶動傳統科普升級,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和手段在氣象科普中的廣泛深入應用。例如,搭建集採集、加工、管理和發佈于一體的數字化氣象宣傳科普業務平臺,實現氣象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氣象科普業務化發展;建設全國中小學氣象科技活動交流平臺,加強全國校園氣象站的組織管理和業務指導,對中小學氣象科普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應用。同時,順應信息社會科學傳播視頻化、移動化、社交化、遊戲化等發展趨勢,不斷開發氣象科普“菜單”,研發特色産品——

科普創作和氣象業務相融合。圍繞國家重大活動和重要天氣氣候事件,結合天氣過程和季節特點,開發一系列既有時效性又有針對性的應急氣象科普産品,如適用於新媒體傳播的氣象災害防禦系列科普原理示意圖、長微博、動畫、遊戲、視頻等。

內部挖掘與外部聯動相結合。與發改委聯合製作《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科普宣傳片和畫冊;與民政部共辦《中國減災》欄目,成為解讀政府防災減災政策,提供防災避險知識的國家級平臺;與中組部合作製作《氣象萬千》科普視頻節目,在全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頻道已累計播出96期。

自主研發和國外引進相結合。開發“小小氣象站”人影指揮車、氣象應急車、氣象雷達模型等氣象科普3D紙膜産品以及模擬降雨、雷電防護、試試幾級風等流動氣象科普設施,融知識性、操作性、趣味性于一體,有效推進氣象科普基礎設施向基層延伸。

在這種不懈的努力下,全國氣象部門年均製作圖文類科普作品2100種、影視動漫類366種、遊戲類55種、宣傳品類718種,多語種(少數民族)科普産品32種,累計發放各類科普産品500萬份。一大批科普精品涌現,産生品牌化效益,獲得業界專家、社會媒體和公眾的認可。

聚沙成塔,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中擷取氣象科普內容創新的成果:

一個欄目增加一張報紙的厚度。自2013年起,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與本報合作,開設全新版塊《科普看臺》,深挖科普資源、關注氣象熱點、深度解析氣象事件。經過160多期的錘煉,一大批科普精品文章在這裡呈現。該版塊已成為氣象科普宣傳的一個重要平臺與窗口。

一張圖解燃起一份公眾的關注。2014年以來,中國氣象網推出“圖個明白”系列科普圖解,並與新華網聯合推出“聊天兒”“氣象控”等欄目,第一現場解析颱風、暴雨、高溫等氣象事件,第一時間提供城市內澇、氣象為農服務等安全錦囊,其直觀簡明、活潑有趣、實用性強、適合傳播等特點,受到各方好評,圖解“驢友防災錦囊”的微博閱讀量曾高達268.6萬。

一份雜誌承載一份傳播的重任。《氣象知識》作為唯一一份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的期刊,不斷創新辦刊理念,加強主題策劃,先後推出黑龍江、河南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氣象專刊以及校園氣象專刊,充分挖掘地方氣象科普特色,調動基層氣象科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氣象部門積極把脈“互聯網+科普”的新趨勢,構建現代化氣象傳播體系,推進氣象科普傳播的現代化、科普時空的全域化、科普資源的社會化,一方面堅持以優質內容産品建設為本,一方面借力新興傳播方式和信息技術,實現氣象科普“套餐”式推送。

在著力打造新媒體集群、大力拓展新聞客戶端的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還在微博、微信、微視等平臺積極與公眾互動。以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為例,在新浪、騰訊、人民、新華等平臺上線,粉絲超過281萬,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形成官方微博集群,權威解讀氣象災害,普及氣象知識,提供防災避險指南,並借助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等媒介平臺,積極拓展社會傳播渠道,擴大氣象科普影響力。從直面社會大眾到細分個性受眾,發揮和調動各級氣象部門以及氣象愛好者的首創精神,打通與大眾媒介、新興媒體等深度融合的渠道,實現氣象科普産品與公眾的“無縫對接”。

融入 融合 融創

——從科學素質到科學精神,全面迎接科學“春天”,創新驅動發展

2013年世界氣象日之際,中國氣象局與中國科技館合作共建的“氣象之旅”展區順利對外開放。圖為展區現場。

科學素質作為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軟實力,也是決定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國氣象局黨組同樣高度重視氣象科普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加強管理培訓,出臺《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意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並將氣象科普工作重點任務納入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氣象文化規劃及科技發展規劃中。《氣象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氣象科普工作,廣泛借助社會資源提高氣象科學知識社會普及程度,增強公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提升”。

近年來,我國氣象科普管理和業務機構逐步建立,工作運行機制基本確立,氣象科普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改善,各省在氣象科普工作方面也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積極融入業務發展,融合地方建設,形成自身特色,打造出科普發展樣板。例如,河南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建設一批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實施一批具有示範效應和帶動力強的氣象科普示範項目,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氣象科普品牌,發展一批氣象科普隊伍”等主要任務;海南省氣象局印發了《海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科普業務化、常態化、社會化、品牌化發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氣象科普模式……

新時期,氣象部門將繼續加強氣象科普基礎能力建設,推進氣象科普社會化進程,從傳播科學知識到提高科學技能,從培育科學素質到塑造科學精神,通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協同機制,培育出鬱鬱蔥蔥的氣象創新之林,為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和氣象現代化建設夯實堅實基礎,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十余天前,西子湖畔,G20杭州峰會在萬眾矚目中完美落幕。峰會以“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為主題,為世界經濟開出一系列中國藥方。穿梭在峰會上的志願者“小青荷”們,也向世界傳遞出一張青春、熱情的中國城市名片。

在這千百名“小青荷”服務大軍中,有一支活躍的氣象志願者服務隊伍。他們從杭州市氣象局、共青團杭州市委共同成立的氣象志願者服務隊中脫穎而出,奔走在會場間,服務於“微笑亭”,負責傳播氣象信息、普及氣象知識、解答公眾疑惑,也成為這座城市裏一道亮麗風景。

從一群氣象愛好者到一批氣象科普推動者,從一份氣象災害防禦指南到一所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從一場場氣象科普宣講到一系列科普活動精品,5年來,圍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目標,聚焦氣象、加強科普、構建平臺、打造品牌,“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氣象科普工作社會化格局基本構建,氣象科普工作羽翼漸豐,正伴隨著氣象科技創新走上兩翼齊飛、共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征途。(記者 何孟潔 通訊員 王海波)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