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閉幕

2016-09-26 14:06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9月25日上午,歷時五天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閉幕。本屆博覽會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圍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以“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通過展陳、演示、比賽、體驗等形式,全面展示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新進展和新成果。

本屆博覽會共設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展、非遺精品展、傳統工藝項目比賽、民歌大賽、傳統工藝振興論壇、非遺學術成果展、各省區市非遺項目展示、國際及港澳臺手工藝産品交易展示、非遺大舞臺、手工藝現場體驗、美食大集、傳統工藝製品、非遺衍生品展示交易等12項活動。匯集了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7所高校以及尼泊爾、泰國、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非遺項目共800余項,展出非遺作品14000件,涉及非遺項目近千項,參觀人數達 48萬人次,交易額4000余萬元,是歷屆非遺博覽會中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置非遺保護學術成果展,以“學術研究與大眾生活”為主題,突出展示了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方面的利用。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空間信息平臺”、“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都是首次面向社會推出。通過空間信息平臺,觀眾可以直觀地了解我國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和1986名代表性傳承人在我國地理空間上的分佈情況。“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具有70余萬筆數據,觀眾通過查詢可以檢索到自己家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民歌、戲曲、音樂等資料。展區還提供了綜合運用虛擬現實、3D建模、人體動作捕捉、高精度影音製作等技術所製作的村落數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産沉浸式體驗項目。“文化長城”和“學研館”版塊,還匯集了6000多冊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的圖書。展會期間,眾多觀眾在“留光憶採”版塊觀看《中國節日影像志》的代表性成果和國家圖書館帶來的文化影像,充分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

傳統工藝振興論壇以“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邀請了國內非遺保護與傳統工藝領域的專家學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高校代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和傳統工藝知名品牌設計機構、電商平臺,以及國外手工藝人和專家,交流與分享近年來傳統工藝領域的實踐經驗,務實探討“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對策建議和措施方法,共同研討傳統工藝振興的理念和路徑。主旨發言部分由非遺保護和傳統工藝領域的六位著名專家、設計師圍繞“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等議題分別發言。案例介紹部分邀請了6位國內外專家、傳承人和設計師,介紹他們在傳統工藝領域的實踐經驗,參與人員約300人。分論壇部分設置了“傳統織染技藝的振興”、“漆藝德振興”、“民居營造與美麗鄉村建設”、“編織扎制技藝的振興”四個分會場,分別闡述並研討傳統工藝振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此次論壇的舉辦為制定、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引導。

傳承與再創造——傳統工藝精品展以“傳承與再創造”為主題,力求從構建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振興傳統手工技藝,弘揚工匠精神的角度表現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繼承、發展與再創造。參展作品為傳統工藝典型門類中的典型項目和傳承人的精品,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展覽展出包括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5件(套)展品,涵蓋漆藝、陶瓷工藝、織染繡、玉石雕、竹木雕、金屬工藝六大類。

現場展出的原始青瓷、玉雕、石雕、竹木雕技藝,令觀眾嘆為觀止。景泰藍、花絲鑲嵌、金銀器等金屬工藝作品,我國傳統織染繡産區及少數民族地區手工藝人以織造、刺繡、印染等工藝手法創作的織染繡作品,讓觀眾近距離體會到非遺精品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本屆非博會還將專業分類和省市整體特裝展示相結合,分地區、分類別地集中而全面地展示我國各地優秀非遺項目。特裝展集中了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非遺項目137項,參展人員250人。除特裝展示外,其餘參展項目按專業類別進行分區,共分為雕刻類、泥面塑類、陶瓷類等16大類174項。山東省內特裝展邀請山東省17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參展,設10個特裝區,參展項目13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3項,省級項目45項。

展會期間,眾多優秀非遺項目悉數展出。獨具特色的藏族繪畫藝術——唐卡、國家級非遺項目哈薩克族醫藥、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的景泰藍、雲南的白族扎染技藝等,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歷史悠久,色彩鮮艷、做工精美,受到眾多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新疆、雲南展區在展覽期間,還向觀眾展示了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歌舞,生動地展現非遺文化的魅力,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美食飄香專區設有12個項目,讓觀眾在參觀博覽會的同時,還能夠品嘗非遺美食,感受美食文化,引來現場眾多觀眾品嘗購買,場面熱鬧火爆,每天交易額達萬元以上。

本屆博覽會專門設置研培成果展區,集中展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研培計劃實施以來的優秀成果,展區匯集了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 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57所高校及單位參展。展覽動靜結合,分為靜態展示與動態表演(T臺秀),涉及刺繡、扎染、陶瓷、剪紙、面塑等數十個非遺項目類別,1500余件作品。本屆博覽會首次將時裝T臺秀引入展場,讓研培計劃的部分成果走上T臺,把帶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時又貼近當代生活的傳統服飾呈現給觀眾,成為本屆博覽會現場的一大亮點。

為振興傳統工藝,提高傳統工藝從業者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本屆博覽會的傳統工藝項目比賽共設了六個比賽項目,分別是泥面塑、草柳藤編、陶瓷手工成型、刺繡、竹編、剪紙。各賽項組委會發動全國的傳統工藝從業者進行報名,收到了各地傳統工藝從業者的積極反饋,經過初賽和決賽,評委會評出了該賽項的一、二、三等獎,並邀請部分參賽選手赴山東濟南,在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現場進行技藝表演賽。

技藝表演賽從9月21日持續到9月24日,在博覽會的二層中央比賽區進行,分上、下午舉行了泥面塑、草柳藤編、陶瓷手工成型、刺繡、竹編、剪紙、風箏年畫比賽。比賽區周圍同時進行比賽作品成果展示。表演賽期間,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現場反響熱烈,對於傳統工藝從業者的精湛技藝,觀眾紛紛表示傳承、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勢在必行。現場比賽拉近了傳統工藝與觀眾的距離,也提高了觀眾們對傳統工藝的熱情。為服務傳統工藝的振興,博覽會開幕以來,中國手藝網與山東齊魯瑞豐拍賣有限公司向博覽會參展參賽人員提供無償拍賣服務,9月24日上午舉行的拍賣活動,活動現場反響十分熱烈,競價踴躍,成交率高。

本屆博覽會設置的民歌大賽旨在展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推動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鼓勵創新和交流。經過評委會的復賽評審,最終有53組選手、共174人入圍決賽。決賽選手分別來自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以及中國音樂學院等11所院校,選手包括藏族、朝鮮族、傣族、侗族、鄂溫克族等17個民族。博覽會期間,每天分別在博覽會現場及齊魯師範學院進行決賽。大賽分為多人組合、獨唱、重唱、民歌改編、院校組等多種形式,參賽曲目涵蓋了我國各地各民族的眾多代表性民歌。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評選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8名、三等獎12名。

非遺大舞臺的現場演出,提升了本屆博覽會的可看性、觀賞性和趣味性,充分體現了“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辦會理念。山東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河南墜子、濟南皮影戲等表演類非遺項目節目輪番上演,讓現場觀眾在品鑒非遺工藝製品的同時,還可通過視覺、聽覺體驗非遺的魅力。

傳承互動體驗區共設面塑、泥塑、陶藝、結藝、社火臉譜等8個非遺項目,搭建不同風格的體驗平臺,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演示。展會期間,開展“我是小小手藝星”少年兒童體驗活動,小朋友自己動手製作泥面塑、剪紙等作品,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帶回家。另外,此次互動體驗還開設微信預約平臺,觀眾可以通過微信進行網上預約,方便快捷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享受非遺帶來的快樂。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