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城市雙修”“街區開放”“工業遺産”——盤點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三大熱點

2016-09-27 15: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瀋陽9月27日電 中原某市斥資6億多元新建的立交橋,通車後竟成堵橋;濱海某市海天奇觀引人嚮往,卻因生態惡化,引發批評聲不斷;居住難、行路難引發限購、限行……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如何根治?

26日在此間閉幕的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業內人士圍繞“城市雙修”“街區開放”“工業遺産”保護等熱點展開討論,進一步凝聚共識,以規劃引領城市品質提升,文脈延續。

“城市雙修”修什麼

“‘城市雙修’就是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實現城市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轉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説。

任性“攤大餅”、過度開發國土資源的“野蠻式瘋長”、大拆大建中的“浪費性建設”,這些弊端日益顯現,“城市雙修”日益緊迫。

在不少城市,不僅早晚高峰堵得一塌糊塗,平時也堵得要命。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規劃委員會委員樊傑認為,這就是先“攤大餅”再修路的結果。“大餅”是一個面,道路只是一條線,堵路表象背後折射出人流、貨流疏導的短板,要在城市修補中補正,科學利用城市空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老工業基地遼寧省撫順市,兩個露天礦將市中心掏了兩個大洞,採煤沉陷區超過18平方公里。像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污染,不搞生態修復難以持續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認為,針對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的規劃改革,是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必然要求,要把粗放擴張性的規劃轉變為提高城市內涵質量的規劃,以此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功能,促進城市與自然有機融合。

“街區開放”不是簡單拆圍墻

街區制引起廣泛關注,也成為此次規劃年會上的熱點。

“道路越修越寬,路網密度不夠,微循環被堵死了,這是城市擁堵的重要原因。”規劃界人士在深入討論中取得共識。

“現代城市應是個開放的空間,原有建設模式卻扼殺了街區的活力。”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表示,“街區開放”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拆圍墻,而是城市規劃要從大街區、稀路網、寬斷面向小街區、密路網、窄斷面轉型,改善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

記者採訪了解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正在開展分類試點,加強街道空間設計,探索推行小街區規制。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胡濱告訴記者,他們先選擇一些住宅區、商業區示範,取得良好效果,如寬窄巷子、太古裏等已經成為當地靚麗的城市名片。

公眾對街區開放的擔憂主要集中在社區安全、環境品質等方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家姜洋認為,“街區開放”目的是讓居住區更好融入城市,居住用地、道路用地和其他功能用地更加科學配置。

“還應加強空間環境相互滲透,儘量減少超大佔地,讓環境更加怡人。”姜洋説。

“工業遺産”如何保護

北京798一度成為工業遺産利用的示範者。那些寬大的廠房、斑駁的設備不僅留下了工業化曾經的記憶,也給文創者帶來靈感。

東北老工業基地擁有豐富的工業遺産資源,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和産業結構調整,如何避免有價值的工業遺産被一拆了之,也引起專家的關注。

“工業遺産是城市文化遺産的一部分,我們在實際規劃工作中也面臨一些困惑。”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總規劃師王國慶説,一是工業遺産法定地位不清晰,相關法規文件中找不到明確表述;二是功能定位不明確,許多城市還未將工業遺産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三是安全問題,一些重化工廠區存在著土地污染,需要治理,會增加資金投入成本。

“只有較好地利用才能達到保護目的,而不是任其閒置荒廢。”擔任北京一家建築設計公司總設計師的李濤建議,合理融入諸如居住等功能元素,或許可以提高保護積極性。

一些專家認為,把看似破舊的工業廠房和街區當作城市負資産,其實是種短視行為,深入挖掘工業遺産文化,大有文章可作。

規劃是城市的靈魂,寄託了城市的初心,描繪了城市的未來。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規劃年會上的熱議話題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城市建設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規劃專家們表示,要發揮規劃引領性,“因風吹火、照紋劈柴”,為城市留存特有地域環境、街區風貌、建築風格等基因,實現從歷史保護到文化認同。(記者石慶偉、羅捷、張逸飛、鄒明仲)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