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予取之間”促轉型:廣東有望率先跨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萬億元臺階

2016-09-28 19: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9月28日電(記者 徐金鵬、王凱蕾)廣東降費減稅“動真格”,2016年上半年累計為企業減負2283億元,與此同時,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賬”創下自2012年以來的同期增幅最高值。廣東省財政廳表示,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望首超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跨上萬億元臺階的省份。

廣東穩增長、降稅費“增減之間”,體現了供給之手的予取有術,反映的是廣東營商環境之變、經濟結構之變。

放水養魚 降費減稅提效促“大變”

幾經比較後,國際互聯網巨頭思科公司今年4月宣佈其中國創新中心總部落戶廣州,這是中國首個以智慧製造雲産業為核心、年産值規模超千億元、全球領先的智慧城項目。

思科的選擇很大程度上與廣東“環境之變”有關。近年來,廣東下大力氣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最重要的組合拳是降費減稅穩增長。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廣東共取消、免徵、緩徵或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200多項;2012年營改增逐步推開後,廣東累計營改增減稅近1600億元。由於政策落實到位,廣東降費減稅成效明顯,被認為是營改增試點中減稅力度最大、減稅效果最好的地區之一。

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成本為王。“減稅可以帶來企業持續減負,從而增加更多投資和創新,企業有錢搞研發,這樣就能得到休養生息,産業就能做大。”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這樣闡釋減稅的意義。

在降費減稅的同時,廣東也啟動了“提效計劃”,通過各個領域的審批改革,提速增效,優化企業生存環境。東方國際集裝箱(廣州)有限公司財務主管楊鳳以往辦理出口退稅需要一個月時間,但在廣東國地稅深度合作改革審批環節後,正常辦結只需要兩天。

“服務提速減少了資金佔用,也是在為企業降成本。按照現在市場貸款利率測算,以我們公司的退稅總額,一年節省的資金成本在100萬元左右。”楊鳳説。

“一個地區的政商關係、營商環境對企業至關重要。”格力電器的高管説。記者採訪的不少企業都認為,從廣東的營商環境看,與全球發達市場已沒有多少差距。

今年1-8月,廣東民間投資11711.2億元,同比增長16%,超過全國近14個百分點。“放水養魚,讓企業輕裝上陣,才能活躍市場,培育增長潛力。”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説。

導流入渠 超前引領推動經濟重構

廣州慧智微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創新型手機芯片再次獲得了9200多萬元的C輪風險投資。該公司副總經理郭耀輝説:“做新産業、新業態,投入大風險高,在發展初期需要有寬鬆的稅負環境。政府在財稅、資金對接等方面的引導、支持關係重大。”

在普惠性的降費減稅提效基礎上,廣東還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培育新業態、支持企業轉型升級。

廣東,注重做好“加法”,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強創新促轉型。近年來,省財政已投入逾170億元推動産業轉移,投入75億元支持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按照相關計劃,廣東省財政2015年-2017年統籌近1000億元支持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重點是在科技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支持企業創新。

廣東,也注重做好“乘法”,撬動社會資本,謀共贏求發展。目前,廣東省級財政出資設立24項政策性基金,已撬動各級財政及社會資本1035.5億元,下一步力爭實現放大規模至約2800億元。

在財稅政策的超前引領下,2015年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9.5%;高新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35.8%,高於同期製造業投資11.3個百分點。

目前,廣東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巨變,以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為代表的一批企業成功實現創新驅動轉型,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加速成為全省現代産業核心區。2015年,珠三角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2.9%,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3.6%。

予取有術 以供給為中心的升級之路

今年上半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賬”5438.63億元,不僅比全國地方平均增幅10.1%高7個百分點,還創下廣東自2012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值。據預計,今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望首超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跨上萬億元臺階的省份。

有關專家認為,之所以能跨上萬億元臺階,在於廣東財稅供給之手的鬆緊有度。

廣東財經大學校長于海峰認為,廣東通過加大稅費減免力度,在減輕企業負擔、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各項經濟指標保持了較快增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説,廣東的降費減稅並非是盲目的,稅費杠桿扶優抑劣,培育新業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真正起到了超前引領的作用。

曾志權認為,從財政與經濟的關係角度看,減稅費與穩增長就是“予”與“取”的關係,以先“予”換取可持續的“取”。在這對關係中,減稅費是手段,穩增長是目的。

受益於財稅政策的引領,2011至2015年,廣東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5%,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從34.2%提高到39%,2015年民間投資額比2010年翻了一番。與此同時,經濟的穩定增長和質量效益的提升,也培育了稅源,擴大了稅基,促進了財政增收,2011年至2015年廣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4.9%。

曾志權説,今年廣東財政計劃安排5500億元支持供給側改革,全年力爭實現為企業綜合減負4000億元。

“廣東走了一條以供給為中心的升級之路。”于海峰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