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兩年試點已建成22家長者照護之家
今年將新增50家

2016-10-10 08:24 來源: 解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溫馨“如家”的設計理念,“一碗熱湯”距離的社區嵌入模式,長者照護之家在為社區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同時,有效地緩解了養老服務場所資源短缺的壓力,為實現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作為特大型城市應對深度老齡化的有益探索,本市自2014年下半年起,啟動了長者照護之家的試點工作,短短兩年時間內,已在多個街道社區呱呱落地。目前,全市已建成22家,今年還將新增50家。

根據 《上海養老服務發展報告(白皮書)》,至2017年底,本市將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各街鎮長者照護之家的全覆蓋。經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要達成“全覆蓋”這一目標,長者照護之家還有哪些瓶頸亟需突破?圍繞目前尚存的問題,又有何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新增一家店,醞釀整一年

“新增一家門店,整整醞釀了一年。”昨天是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試運營的日子,看著前來體驗觀摩的人群,福苑副總經理強小花總算舒了口氣。她感到,像這樣長時間等待,對於一家尚處於成長期的社會組織來説,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資源。

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業,為何要經歷如此長的週期?原來,長者照護之家採用“公辦民營”的運作方式,街道提供相關場地和設施,由專業社會組織具體負責運營管理。由於長者照護之家面對的是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其中又涉及醫療照護、為老服務設施建設、食品安全等諸多條目,因此對它的審核也相對更為嚴格。比如,在安全要求方面,長者照護之家應當具有消防部門核發的消防驗收報告或消防備案憑證,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設施和持有國家資格證書的消防管理員。此外,還應配有與服務功能相適應的無障礙設施和技防、照明、防滑、緊急呼叫、衛生消毒等安全防護措施。

然而,目前大多數街道所能提供的場地和設施,多是利用社區現有的公共設施或閒置物業資源改造建成的,其條件並不符合長者照護之家的實際建成標準。以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為例,原先這塊場地是陸家嘴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分中心。按照長者照護之家的建設規範,消防工程必須重新改建並達標。

“光是消防水泵就要花費60萬元,幸虧街道確保了改造資金的投入,項目才得以順利進行。”強小花告訴記者,對社會組織來説,因設施場地不達標而擱置了養老服務項目的推進,福苑並不是個案。“更重要的是,轄區內的老人也需要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我們渴望在配套設施方面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

不能光靠政府“投食”

要滿足多層次、全方位的養老需求,就需激發社會活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長者照護之家便是其中的一種“試探”。

“就像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托’一把,等孩子長大了,便可放手讓他奔跑。”      在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副處長朱海燕看來,政府購買服務可視作對社會組織的一種托扶,而最終的目的是讓它們能夠品牌化、連鎖化運轉,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

在市民政局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本市長者照護之家建設的通知》 中,明確了對長者照護之家的扶持政策。由市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給予每張床位1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各區縣政府按照不低於1:1的比例配補;由各區縣政府給予運營補貼,自正式執業之日起補貼3年,按照每張床位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第三年2000元的標準進行扶持。

但目前的長者照護之家,還較多依賴於政府購買和扶持補貼政策,收支平衡尚屬不易。以浦興路街道的福苑長者照護之家為例,內設床位14張,共有專職人員7名,兼職輪轉的醫生、護士、康復師以及管理人員6名。人員的配置幾乎與床位數持平,按照1張床位“養”1名工作人員來算,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浦興路街道長者照護之家能夠提供給員工的月薪也就在3500元左右,而這還只算了人力成本的部分支出,尚不包含其他運營成本。

“倘若不是依託福苑‘以大帶小’的資源共享模式,經營成本恐怕只會更高。”強小花所説的“以大帶小”,來自於證大家園養老院內醫護人員對長者照護之家“點對點”的定期輪轉,它緩解了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人手緊缺,所導致的長者照護之家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的困境。此外,養老院內設的食堂,也免去了社會組織外包助餐服務項目所需的額外開支。

長者照護之家如何才能“斷奶”?有人提出規模化經營的理念,靠多個門店、多張床位盈利。但這一模式目前實施起來尚有難度。“一個是新增門店的場地、設施難找,而且從籌備到真正落地的週期長。另一方面,長者照護之家本身的定位就是‘小規模多功能’,按照規定,床位數最多不可超過49張。”

因此,想要靠數量取勝,首先得要等得起。然而,大多數社會組織並不具備這樣殷實的“家底”。要想做大做強,強小花認為,長者照護之家可以在“溢出效應”上做文章。

增進老齡市場“溢出效應”

將長者照護之家內的人力、物力資源向周邊更多社區的居家老人輻射,這便是“溢出效應”的含義。

眼下福苑正在對部分門店進行居家上門醫療服務、家庭護老者培訓、輔具租賃等項目的探索。“老人們的子女如果能夠享受到專業的培訓以及資源方面的及時援助,將有助於老人更好地居家養老,通過這些支撐才能真正延長長者在家養老的時間。”強小花告訴記者,家庭照護者可以在長者照護之家購買或租賃包括護理、行走、如廁、洗浴、飲食等6類共計18種失能老人的輔具用具,同時還可以預約專業人員上門提供老年人居室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

“原本我們希望,這些項目可以成為長者照護之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但實踐下來,老人和子女們並不願意為此買單。”強小花告訴記者,一般願意購買上門服務的顧客,往往是曾經入住過福苑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其他一些老人,一聽要付費購買,就都拒絕了。”

“這一代老年人很多不捨得通過購買服務去改善生活品質。他們習慣了樸素的生活,消費理念方面還未徹底轉變過來。”朱海燕認為,導致這種理念難以轉變的根源,還是在於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尚有限。而這一瓶頸將逐步得到改善。隨著本市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的全面推廣,居家醫療護理服務的自付比例將進一步降至10%。與此同時,上海已經成為全國14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之一,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完善老年護理籌資、評估、支付、服務、監管等體系,以此來增強老年人養老服務的支付能力,保障老年人的長期照料需求。

打造養老“綜合體”

石門二路街道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位於新閘路848號,總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分一樓二樓兩層。通過對原有的日間照料中心進行功能升級和延伸,該項目集“居家照護、社區照護、機構式照護、家庭照護援助”等四項功能為一體,主要由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護中心、居家照護站、社區護理站以及家庭照護增能坊等5個室內空間部分,以及戶外感官訓練花園構成。

強小花告訴記者,未來的門店建設將越來越傾向於打造成類似于石門二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模式。所謂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是指社區內各類為老服務設施相對集中,依託信息化管理系統、統籌為老服務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群眾辦事的為老服務綜合體,提供社區托養、醫養結合、生活照料、文娛休閒、家庭支持等各類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的諮詢、申請、評估、質量投訴與建議等事項,均可在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辦事窗口進行統一受理。

“單獨一個長者照護之家,功能相對單一,也無法進行人力及設施間的資源共享。”朱海燕認為,將各類為老服務的社會組織、機構平臺整合起來,抱團取暖,可有效減少資源浪費,並形成凝聚力和品牌效應。“老人有任何需求,只要來到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便可享受到分門別類、一應俱全的服務項目。”

據悉,自2013年4月起,部分區縣在街鎮探索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按照到“十三五”末全面建設老年宜居社區的目標要求,到2016年底,全市建成20至30個具有示範效應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並在全市推廣。2020年底,全市將建成200家以上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實現街鎮基本覆蓋。

到那時,各傢具備一技之長的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將競爭“入駐”,在帶來專業化為老服務的同時,也將相輔相成、互惠互助,把最優質的服務帶給老人。  (記者 陳逸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