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既要去産能 也要保飯碗

2016-10-10 13:46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既要去産能 也要保飯碗
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我省2.4萬職工將得到妥善安置

在去産能過程中,確保不出現較大規模的“下崗潮”,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確要求。當前,我省去産能正有序推進,在此過程中如何保住職工的“飯碗”,備受社會關注。

轉崗不下井,

父母睡上安穩覺

錢春霞,上海鐵路局列車銷售員;孫家興,徐州華美熱電公司技術員;劉培雷,徐州某培訓機構管理員……一年前,他們曾經有個共同的名字:礦工。

9月20日,隨著徐州旗山煤礦93118工作面停止開採,徐礦集團納入我省煤炭去産能範圍的6對礦井全部停止生産,按期完成退出産能790萬噸的目標。受此影響,徐礦集團和華潤天能徐州煤電公司兩萬多名礦工面臨人生新選擇。

當月27日,原旗山煤礦配電工宋紹紅參加江蘇淮海新能源車輛公司的面試,經過體檢和培訓後,他將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此前兩天,宋紹紅和數千礦工一同參加省人社廳主辦的“全省聯動徐礦集團分流職工公益專場招聘會”,幸運地與用工單位達成意向。參加招聘的江蘇淮海新能源車輛公司製造部部長邢銀華告訴記者:“我們這次一口氣選中近50名礦工,主要看重他們肯幹,能吃苦。”

這樣的招聘會,成為去産能背景下的新氣象。全省13個設區市聯動,203家單位為礦工送去18466個崗位,而且線上和線下聯動,僅半天就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135人次。“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的!”找到新工作的原大劉煤礦修理工李建充滿信心。今年下崗後,他跟人打零工,不僅沒掙幾個錢,而且還沒有保險,他一直不滿意。在裝車工的新崗位上,他可以拿到月薪3500元,雖比在礦上少了500元,不過單位繳納“五險”,讓他心裏有了底。

目前,省人社廳已在徐礦集團專門設立駐徐礦前方就業服務工作站,抽調省市業務骨幹,對接徐礦的6對礦井,持續開展後續就業服務工作。省勞動就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亮説:“我們將依託各級公共就業培訓服務機構,深入徐礦集團,定時、定點、定人推送各類政策,與分流人員開展培訓活動,推動政策實施落地見效。”

打出組合拳,

分流安置職工逾1.6萬

為在去産能中積極穩妥安置好職工,我省打出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等“組合拳”。

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在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實施意見》,突出保生活、促就業、防風險“三個重點”,明確內部分流、內部退養、轉崗就業和托底安置等“四條主渠道”。

針對職工分流安置中的關鍵環節,相繼出臺建立職工實名制管理制度、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預案、實施化解過剩産能企業職工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等專項政策措施。

為鼓勵企業少裁員、不裁員,各級人社部門全面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緩繳社會保險費和援企穩崗補貼等政策,並加大對企業職工培訓的補貼力度。1—8月,我省已向5.31萬家企業、335.05萬職工發放穩崗補貼16.4億元。

省人社廳就業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我省列入國家去産能計劃的鋼鐵、煤炭企業共需分流安置職工24751人,其中鋼鐵企業需要分流安置2567人,煤炭企業需分流安置22184人。至8月底,鋼鐵煤炭兩大行業合計分流安置職工16155人,完成年度任務的65.3%,總體進展順利,預計職工分流安置任務能在11月底前基本完成。

40歲是道坎,

中年轉崗盼政策傾斜

徐礦集團本著“以人為本、和諧關閉”的原則,對關閉礦井職工堅持尊重個人意願與統一分流安置相結合,讓職工自由選擇出路。除辦理內退和解除合同外,徐礦集團全面清理各類外用工,向集團內企業分流補充人員,向新開發的煤電一體化項目、新興産業項目輸送人員,拓展煤礦生産和生活服務項目,並搭建“雙創”平臺,最大限度分流安置人員。他們還與徐州市總工會、人社局聯絡,組織關閉礦井職工轉崗培訓,今年上半年已組織培訓15期、820人。

“過去,我每個月至少下井18次,在地下1200米工作,爸媽一直很擔心。現在轉崗了,不用再下井,他們能睡上安穩覺了。”原龐莊煤礦的井下監測監控技術員徐飛是80後,他告訴記者,自己5月成為徐礦集團下屬的徐州信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轉行幹網路、電視、電話運行維護工作。

年輕人轉型相對容易,而對上了年紀的礦工來説,這道坎不好過。徐礦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黃榮平估算,徐礦面臨再就業的職工有5000多人,其中40歲以上的約佔一半,50歲至55歲的約佔10%。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但普遍技能欠缺,再就業難度大。48歲的石克恩,在礦上幹了11年隧道掘進工,下崗一年多,因為缺乏其他專業技能,加上年齡所限,工作並不好找。“我想趁著還有勁,多幹點出大力的活兒。”老石説,自己最想要的就是穩定,跑太遠也不現實,還是想在周邊找活幹。

黃榮平建議,對於去産能企業需要安置的職工,用工單位在招聘時最好盡可能放寬年齡限制,同時希望政策對40歲以上的人群多傾斜。(記者 王 岩 黃紅芳 杭春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