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龍江部分農區推出玉米“直收”新招:“收穫程序減少了,今年還是有賺頭”

2016-10-11 15: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1日電(記者 范迎春 王建)1台棗紅色的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作業,原本茂密的玉米“叢林”轉瞬間被夷為平地。收割機身後,被同步粉碎的秸稈均勻地鋪展在田壟間;機器左側,金燦燦的玉米粒順著手臂一樣的傳輸筒裝進卡車。卡車車廂很快被裝滿,隨即運送到不遠處的加工基地,在烘乾塔裏直接烘乾。

這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東官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直收”現場。進入10月中旬,東北氣溫驟降,但天氣持續晴好,正是糧食歸倉關鍵時期。東官合作社理事長付海維説,往年收穫玉米需要經過收棒、運輸、儲藏、脫粒、倒運、烘乾6道工序,今年採取收割、脫粒、烘乾一條龍的“直收”方法,既提高效率,又節約收穫成本。“雖説玉米市場價格普遍不好,但我們通過這些措施還能讓合作社的農戶們有賺頭。”

正在烘乾塔附近場地上挑揀碼堆玉米的東官鎮慶東村村民韓艷敏告訴記者,她家種的200多畝玉米通過“直收”方式,算下來1畝地比往年節約60元,其他合作社員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儘管在國家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和庫存積壓等多重壓力下,黑龍江省今年大幅度削減播種面積,但作為主要作物之一的玉米仍佔糧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僅雙城區就有300多萬畝。面對脫離政策“兜底保護”的“市場大考”,黑龍江玉米主産區在力保種植和收穫質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壓縮成本、提高競爭力、消化跌價因素。東官專業合作社的“直收”新招受到省農委的重視,被在省內農區推廣。

在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看來,東官合作社的“直收”方式還有兩大好處:一是直接烘乾後利於儲存,減少霉變的風險,提升品質等級,畝均增收30元—60元;二是比傳統的冬季烘乾方式每噸玉米節約燃煤約6公斤,節約了資金,更利於環保。

李世潤指著東官合作社院內的烘乾塔説:“拿這套設備來説,烘乾能力是每天500噸,與冬天作業比較,每天就能節省燃料費1500元。”

付海維給記者算了一筆更細的賬。合作社今年玉米潮糧平均畝産2000市斤,目前市場價格每市斤0.55元,收入1100元,去掉流轉成本650元和生産成本400元,利潤只有50元。但通過“直收”方式每畝節約收穫成本60元,通過直接烘乾降低水分增值50元,提高品質增值40元,總體説1畝玉米可收入200元左右。

這樣精打細算的結果,讓付海維對玉米的種植持積極樂觀態度。“我們合作社種了2800畝玉米,收入50多萬元,大家對這個成績還挺滿意的。”付海維説,“種糧是篇大文章,學問門道也不少,關鍵還是細節。做好了,機會也不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