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州創新社會治理建設“溫情城市”

2016-10-11 16: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0月11日電(記者 徐金鵬 馬曉澄)近年來廣州以創建“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市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突破口,激發基層治理要素活力,形成了政府主動作為、社會協同參與、政民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城市有了更多溫情,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快速增長。

政府主動作為 讓城市更宜居

2014年,廣州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以“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為主題的城市環境整治,城中村面貌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在廣州市天河區車陂街道的廉潔文化廣場上,堆放著接近兩個籃球場的廢棄電力、電信和有線電視電纜。整治前,這些雜亂無章的“三線”在大街小巷上空交織密布,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蜘蛛網”,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此外,這裡出租屋治安混亂,街道“逢雨必浸”污水橫流,小廣告“牛皮癬”隨處可見。

城中村治理涉及利益巨大,特別是不少村民擔憂治理會損害自己眼前利益,一開始對整治並不支持。車陂街工作委員會書記王亞平説,他們採取試點引導的方式,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從自家做起,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好,然後才推開。

“以前下暴雨水會淹到家裏,最嚴重的一次沒過膝蓋。”居民余女士説,“整治後,下大雨我們再也不用擔心了,心裏很踏實。”

白雲區石井街馬崗村曾經治安問題突出,亂擺亂放嚴重,路上經常堆放各種垃圾。來自湖北荊州的肖茂紅在馬崗村居住了十年,見證了馬崗村這兩年的變化。他説:“現在衛生好了,治安好了,人住得也更舒服了。”

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説,城市管理施政,要多從老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要通過深入人心的試點引導群眾、説服群眾,讓群眾從內心願意支持,實現“靜悄悄”“慢慢來”的改變。

社會協同參與 讓服務更溫情

一年多前,家住廣州荔灣區金花街道的初一學生小廖失去父親,性格突然變得叛逆。心急如焚的母親黎敏華求助於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經過社工的介入,小廖生活和學習逐步走向正軌,也成了一名義工。

“我深深感謝中心的真誠幫助,他們的服務讓我和女兒感到無盡的關愛。”黎敏華説,“我看到了女兒快樂的笑容,也看到了社工們的美麗愛心。”

金花街道面積僅1平方公里,目前有18家社會組織在提供服務,涉及入戶指引、心理諮詢、老年康復、法律援助等領域。

金花街道並非個案。2008年至2015年,廣州共投入財政資金14億元購買社會服務。目前,廣州為市民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社會組織有365個,去年共有270萬人次接受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

“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優勢,負責提供社會化服務,不僅能讓政府將精力更多集中到管理、規劃和佈局上,還能讓市民獲得更優質的服務,比政府單打獨鬥好得多。”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紅兵説。

政民良性互動 讓社會更和諧

社會治理一個重要方面是防範基層矛盾累積、疊加。通過議事會、自治會等多種形式的民眾參與,廣州較好地解決了共治共享問題。

在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道的盤福社區,有一棵上百年的老榕樹。這裡不僅是社區居民休閒納涼的地方,也是居民們討論社區事務、調解矛盾的“議事廳”。在榕樹下的石頭上,刻著這樣的議事規則:“社區事務無大小,你我共議齊參與……各方利益要兼顧,求同存異和為貴”。

今年88歲的唐大爺是住在盤福社區一棟老居民樓七樓的居民。由於沒有電梯,他很少出門。這棟宿舍樓上還住著84位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提議加裝電梯,但遭遇低層住戶反對。社區居委會牽頭,居民樓組長將這一議題提交到“榕樹頭居民議事自治會”討論,最終電梯順利安裝。

六榕街道辦副主任徐廣偉説,榕樹頭議事自治會促使社區服務及時響應居民需求,由“政府下單”變“群眾點菜”,從過去“有什麼就提供什麼”到現在“群眾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的服務方式轉變,將矛盾糾紛調解由“事後解決”變為“事前預防”。

同樣暢通民眾參與渠道的還有各區正在推行的“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基層制度等。這些制度設置搭建了“民意直通車”,形成了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荔灣區南源街道,有一次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堅青帶著4名代表、委員到群眾家中走訪,聽到群眾反映周邊一中學附近有一段路沒有燈,很多學生下晚自習後穿行不安全。他們到現場看完後,第二天馬上召集相關科室負責人開會,不到一週就把燈裝上了。

“解決的雖然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與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當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黨委政府的威望也提高了。”廣州市社工委副主任鄧中文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