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世界糧食日:“種米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2016-10-15 16:1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李昌浩的臉上滿是汗水(7月13日攝)。“雙搶”時節是李昌浩最忙碌的時候。金秋十月,南方晚稻陸續開始收割。湖南省湘陰縣城西鎮南洲村的一片稻田邊,老農李昌浩彎身用鐮刀將雜草除去,口中念叨著:“今年雨水多,扮禾(收割脫粒)要晚個十來天咯。”今年年初,李昌浩用編織袋背著自種的大米來到長沙參加湖南省首屆“米王爭霸賽”。憑藉著不拋光、口感好、保留胚芽米皮、綠色健康等特點,李昌浩的米奪下“米王”稱號,一下出了名。説起種田,66歲的李昌浩滔滔不絕:“煨芽、漚肥、育秧、除草……大大小小30多個環節環環相扣,任何一步出了問題就會滿盤皆輸。”李昌浩認為,種田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要學會相時而種:他從90年代開始就養成了種田做筆記的習慣,記載下每一次氣象變化對耕種效果的影響;“地利”是指要養護好土壤:為了增加土壤透氣性,他總要比別人多耕一遍田,人家用化肥,他堅持漚農家肥;“人和”是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多環節李昌浩仍堅持用人力手工勞作,他親手製造的木質工具一用就是十多年。李昌浩認為種田的很多細節是機械設備無法取代的,每一畝田都應該種得像一本書一樣工整。李昌浩種的五畝地産量不算高,但以質取勝。每年收穫的兩季稻米除去自家吃的,剩下的早早就被親朋好友和網購顧客預訂一空。李昌浩説:“要讓人家看到我的米供不應求後都像我這樣種田,那就是我的奮鬥目標。”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李昌浩向秧田裏堆放青草漚肥(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李昌浩和鄰居一起在自家田裏播撒早稻種子(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李昌浩將肥料潑向秧田(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勞作完一上午的李昌浩和回鄉探望他的小女兒、外孫一起回家(5月12日攝)。在長沙工作的小女兒李繪説家裏種的米吃起來有兒時的味道,於是鼓勵父親到長沙參加“米王爭霸賽”。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雙搶”時節,李昌浩和妻子一起曬早稻穀(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雙搶”時節,李昌浩和鄰居一起拋種晚稻秧(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10月12日,李昌浩在田埂上除草,等待十多天后的晚稻收割。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上圖:李昌浩和鄰居以及大女兒一起在家中吃飯;下圖:李昌浩家人吃的米飯(拼版照片,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雙搶”時節,李昌浩在等待收割機收割自家的早稻(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10月12日,李昌浩在田埂上除草,準備十多天后收割晚稻。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上圖:李昌浩在田裏檢查晚稻穀的生長情況。下圖:李昌浩在家中檢查存放的早稻米的保存情況(拼版照片,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0016.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