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綠水青山就這樣變成金山銀山——黑龍江杜蒙縣生態脫貧“三記”

2016-10-15 19: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5日電(記者 鄒大鵬、楊思琪、范迎春)半人高的野草裏“種著”兩間僅存的舊磚房,小屯如今唯一的住戶、舊磚房的主人郭麗華望著不遠處被風吹皺的湖面,回憶起14年前被迫舉屯搬遷“逃亡”時的狼狽往事。腳下幾十米外,當年被風沙抹平的土坯房舊址上,如今赫然生長著一片鬱鬱蔥蔥的楊樹,無聲地見證著這片土地因生態致貧、又靠生態脫貧的救贖之路。

毀滅記:生態“癌變”戴上“窮帽子”

這裡是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那個從地圖上消失了的村屯名叫程地房子。

因為水肥草美、鶴翔雲舒,這裡曾經是成吉思汗世孫的封地。

上個世紀20年代,一個來自中原的程姓家族在這裡停下了逃荒的腳步。他們靠遊牧漁獵豐衣足食,家丁日漸興旺。但在70多年之後,因風沙侵蝕難以生存,程地房子32戶、109口人被迫“落荒而去”,小村被風沙湮沒。

杜蒙縣地處我國最大沙地科爾沁沙地邊緣,素有黑龍江省“西北風口”之稱。程地房子是其陷入生態危機的一個縮影。

據杜蒙縣誌記載,1979年,縣域內83萬畝湖泊幾近乾涸,鹽鹼地大面積增加;2000年起,域內的扎龍濕地連發大火,北歸的群鶴一時間失去了棲身的家園。

生態報復步步緊逼、惡性循環,賴以支撐的農牧漁業連遭重創。“風刨沙埋,春種最多要種三茬,1畝地打500斤糧就算大豐收,最差的時候只收15斤,絕産田隨處可見。”58歲的老漢孫才説起當年的苦日子欷歔不已。杜蒙縣漁業部門數據顯示,2002年,連環湖區漁業産量從以前的4000噸下降到1000多噸,不少漁場被迫停産。上世紀末起,這裡被評定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戴上了沉重的“窮帽子”。

重生記:找回“命根子”向大自然“還賬”

面對這張“鉅額罰單”,杜蒙縣人痛定思痛:這個賬,必須還。於是,他們在全省率先實施草原禁牧並退耕還草,通過草原承包和圈舍飼養休養生息恢複元氣。

“每戶負責固定的草場,限供16頭牛,從散牧改為打草回家喂養,使過度放牧得到根本扭轉。”一心鄉永勝村黨支部書記劉富貴説。

管住牲畜“一把刀(嘴)、四把鍬(蹄子)”的肆意破壞,草原變綠了,飼料也充足了。截至2015年底,杜蒙縣的草原面積恢復到339萬畝,草原覆蓋率恢復到80%以上,乾草平均畝産量由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

植樹造林,是當地防風固沙的另一場“綠色革命”。2001年開始,堵住“西北風口”的生態工程正式啟動,從規模造林到精細造林,從見縫插綠到村屯綠化,一道綿延近百公里、寬5公里~25公里的“綠色長廊”成為一道壯麗的風景線。“那時候成天成宿吃住在山上,滿嘴沙子,就為把樹種活。”郭麗華家在全屯生態搬遷半年後又回到村裏,成為死磕風沙的最後“生態釘子戶”。她説,過去只能穿秋衣不敢穿襯衫,一是怕冷風鑽,二是太臟洗不過來。而如今,滿大街都是白襯衫。

當地氣象部門對1996年~2005年和2006年~2015年的數據對比顯示:後10年平均每年5級以上大風、揚沙、沙塵暴天氣比前10年分別減少40天、43天和3天,年均降雨量增加84毫米。

面對“乾旱”這根壓垮生態的最後一根稻草,杜蒙縣借力省裏水利部門支持,傾囊投入水利,開通了多項水系連通、生態補水工程。如今,小船在霧氣濛濛的連環湖上悠然前行,水面上不時可見魚躍潛遊。據統計,全縣水域面積已恢復到205萬畝,佔黑龍江省湖泊儲蓄量的34%,棲息魚類超過60種,連對生態最為“挑剔”的白鷺也在此棲息。

在連環湖漁場,多年前名噪一時的“中國首個國際水禽狩獵區”早已關閉。生態紅利在“綠色銀行”不斷變現,杜蒙縣在2014年成功甩掉了“窮帽子”,不再列入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尋金記:咬定“金不換”方得綠水青山“換金山”

杜蒙縣人對重新培植的綠色充滿了虔誠的敬畏與呵護,綠水青山再次成為這裡的金字招牌。

看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在村旁景區湖邊流連忘返,34歲的吳秀敏返鄉在東吐莫村辦起了“農家樂”。

“飯桌上的雞鴨鵝都是自家養殖的,菜是自家種的。最火的時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吳秀敏邊上網邊自豪地問記者,“夏天就在村邊湖裏洗澡,聞著清香的鮮草味道,抬頭就能看到滿天的星星,你在城裏不也羨慕咱這個?”

這樣的“農家樂”,在東吐莫村已有10家,生態旅遊業讓大夥的腰包鼓了起來。

溫德溝村“扶貧對象”劉貴也是綠色的受益者。通過政府聯絡訂單,他靠有機肥和手工鋤草在自家菜園種植的小米居然賣到每斤12元錢,600斤小米給家裏帶來7000多元的收入。“離水近,最見不得化肥和農藥。我們的種植業打得是有機牌。”杜蒙縣連環湖鎮副書記張洪艷説。

鄉野的綠色到處綻放著燦爛的金光。通過“秋儲冬賣”的反季節銷售,合光村村民提恩旺經營的濕地野生魚最遠賣到湖北省,笑得合不攏嘴的他一直不肯透露收入這個“秘密”。不過,在哈爾濱最繁華的哈達農貿市場上,“杜蒙連環湖魚”已是最受顧客青睞的品牌之一。尤其連環湖生産的大銀魚,目前已經佔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從今年起決定市場價格走向。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更需要守好底色。為推動生態建設常態化,杜蒙縣依據自治縣的立法權,累計出臺了11部生態環保相關條例,並在全省範圍內率先開展生態審計,重點審查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等33項指標。

夕陽西下,在大片的濕地上,蘆葦蕩隨風搖曳,泛著金黃。不久之後,這些每年倔強生長的野葦和蒲草就會被編成葦蓆、製成籃子、加工成筐,遠銷南方甚至海外。已經61歲的一心鄉村民王佔山正在學習這門手藝,他希望在蒲團上編上“泰康”兩個字。

歷史上,杜蒙縣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泰康”。如今,名字改了,但人們對國泰民康的美好願景依舊,對綠色發展的自信和期許依然。湖面漁船上正在下網的郭麗華自編的歌聲遠遠傳來:“綠水青山金不換(呦),金山銀山在眼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