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守好青山綠水,但也不能吃窮飯”——一個秦巴山區“國貧縣”的綠色扶貧發展實踐

2016-10-17 21: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10月17日電(記者 李偉)一方面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守好北方人民“大水缸”,生態保護責任重大;另一方面,作為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分之一為貧困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必須要啃。

綠水青山怎樣變為金山銀山?如何實現保護水源地和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目標,這成為作為丹江口水庫壩上第一區縣的湖北十堰市鄖陽區發展的核心要務。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當地不斷創新生態扶貧機制,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探索出了一條綠色扶貧發展之路。

“綠色決定生死”,綠色釋放紅利

金秋十月,位於鄖陽區安陽鎮的漢江綠谷,鮮花盛開,遊人如織。這個集生態、宜居、休閒、遊樂於一體的綠色産業體驗區和生態觀光旅遊區,是目前丹江口庫區最大的生態項目,成為當地市民享受的綠色福利。

而在過去,這裡是一片片散落雜居的小村落,當地老百姓種地、打魚、採沙,對丹江口水庫的保護帶來污染風險。村民們“勤奮”地向水庫索取,但仍然無法改變貧窮的面貌。

“綠色決定生死,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是第一要務。”鄖陽區環保局黨組書記蔡建寶向記者介紹了鄖陽區擦亮綠色招牌背後的故事:近年來,全區關停了200多家各類礦産開採企業。幾個月前,區裏還與13家石料廠簽訂退出石料開採協議。為了保護庫區水質,當地近期還將漢江沿岸6個鄉鎮2.68萬個網箱全部取締。

在湖北佳恒科技公司,這個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成為如今國內液壓油缸行業標桿企業,總經理楊永明對記者講述了該企業對環保的獨特堅持:全廠投入了價值4000萬元的環保設備,每天不低於1萬元的污水處理成本,“這是責任良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鄖陽的‘命門’也是鄖陽的‘生門’,要下狠心、出重拳整治企業污染,守護好綠水青山。”區委書記孫道軍説,“鄖陽也在實施‘碧水、青山、藍天’工程,讓群眾在綠色發展中獲得最大紅利。”

目前,全區建成19個污水處理廠、33個污水處理站。如今,鄖陽持續5年在全國生態質量考核中保持優良水平,境內漢江幹流及主要支流水質均在Ⅱ類標準以上。

綠色融合精準脫貧,發展生態扶貧産業

“以前種小麥、苞谷,一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現在把土地流轉給公司,我們在家門口打工掙錢致富。”柳陂鎮吳家溝村村民李澤菊高興地告訴記者。

李澤菊家流轉1.5畝土地給公司種果樹,每年獲得1500元租金,加上她在園區工作的年工資2.6萬元,已經摘掉了貧困“帽子”。

近年來,鄖陽區堅持把扶貧攻堅與水質保護、生態建設等工作相結合,走生態扶貧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近兩年每年減貧超過2萬人。

記者日前在當地月亮湖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園採訪時發現,一個集現代生態、休閒、農耕體驗、採摘、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已經成型。據介紹,月亮湖産業園一期佔地2500畝,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安置貧困戶就業400人。如今,全區類似的25家企業可直接帶動近萬人如期實現脫貧。

生態變好,也是金字招牌。當地綠色三産融合促扶貧正在日見成果。當地依託丹江口水庫優質水資源,招商引進了6家水資源加工企業。在江蘇洋河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設基地,負責人介紹,該廠投産後可實現産值3億元,利稅1億元。直接提供崗位1000個,帶動貧困戶800人實現脫貧目標。

“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守好青山綠水,但也不能吃窮飯。”這成為當地幹部群眾在發展脫貧與保護生態上的共識。

創新生態扶貧機制,實現庫區“既美又富”

鄖陽作為丹江口水庫壩上第一區縣,其發展對於庫區生態關係重大。必須走生態發展之路,才能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真正守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

為了兼顧生態保護與地區脫貧發展的目標,鄖陽創新生態扶貧機制,採取村村有主導、戶戶有特色的“一線串珠、多點開花”生態産業扶貧模式,通過獎補政策、激勵措施動員貧困農民主動參與“蔬、果、畜、茶、油”等特色生態産業發展。

目前,鄖陽已有2萬餘人參與苗木花卉種植業,2萬餘人種植中藥材,3萬餘人種植食用菌,5萬餘人參與畜牧養殖,10萬餘人參與發展鄉村旅遊,1年實現旅遊收入可達30億元。

為實現“既美又富”目標,鄖陽區還以培育農産品深加工産業集群為抓手,激活富民增收綠色動力。在當地建成的鄂西北最大的扶貧産業園,記者看到,已入駐17家農産品加工企業,帶動農戶産業脫貧。

“為破解生態扶貧投入難題,我們採取政府以獎代補、部門幫扶、項目支撐、社會捐助等措施,形成了多元投入機制。”鄖陽區區長胡先平説,鄖陽今年統籌財政專項資金28.5億元,用於發展生態産業、生態搬遷等重點工作,確保今年3萬貧困人口脫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