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穿越萬里的蒼穹之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側記

2016-10-19 08: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田兆運、梅常偉、蔡琳琳)這是中國航天人的又一個不眠夜。

19日淩晨,距離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已經獨自飛行了30多天的天宮二號終於等到了來自祖國的親人——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如約而至。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內,工作人員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高達數米的巨幅屏幕實時顯示著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的狀態信息。

一個多月前的中秋之夜,飛控人員就是在這裡,遙控天宮二號遠征太空。

3000米、2000米、1000米……17日清晨自酒泉發射升空的神舟十一號,飛行40多個小時,歷經5次軌道控制,從萬里之外追尋而來,與天宮二號的距離近了,又近了。

這是中國實施的第五次載人交會對接,承擔著為未來空間站建設驗證一系列技術的重要任務。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一號到天宮二號,從無人到有人,從“單人一天”到“雙人多天”“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時,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神舟十一號報告,儀錶顯示,進入400米停泊。”飛控大廳裏,航天員景海鵬的聲音清晰傳來。

這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已經等了2年時間。

任務準備期間,他們擬制了100多套飛控實施方案,攻克5項關鍵飛控技術難題,梳理制定1000多個各類故障預案,為這次飛行任務順利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飛船轉120米接近”“飛船轉30米保持”……飛控大廳裏每一條洪亮的調度口令,大屏幕上神舟十一號每一次向天宮二號靠近,都牽動著中心總體室副主任鄒雪梅的心。

為確保自主導引段的順利執行,鄒雪梅帶領中心總體崗位科技人員制定了近百個應急預案,充分考慮了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及應對措施。

應急情況考慮越週全,應急預案準備越充分,任務才能越安全。這是鄒雪梅執行多次載人航天任務的心得。每次任務,隨著時間的推進,他們會把一條條已經走過的應急預案劃掉。

“應急預案劃掉的越多,代表著我們離最後的勝利就越近。”鄒雪梅説。

近了,又近了……神舟十一號傳回畫面中,天宮二號上的十字靶標牢牢鎖定在瞄準器中心。隨著畫面輕輕晃動,它們相擁到了一起。

對接接觸,進入捕獲鎖緊程序,對接環鎖緊。原本同時顯示在飛行軌跡上兩個名字,被“組合體”取代。

3時31分,對接成功,飛控大廳裏響起一陣熱烈掌聲。

掌聲落下的瞬間,大廳內工作人員的目光迅速回到眼前的屏幕上,他們要與航天員協同完成一系列關鍵操作,確保航天員順利進入天宮二號。

6時24分,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實驗艙前艙門被順利打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相繼進駐天宮二號。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裏,他們將在地面科技人員的協同支持下,進行為期30天的太空生活。

這一夜,中國人朝著建設空間站的夢想又邁進了一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