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光明時評:打擊詐騙老人犯罪應精準化

2016-10-21 07:0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既然各種各樣的騙局能“精準”地捕捉到受騙人群,那麼打擊詐騙犯罪也應該“精準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社會有心“保護老年人”,“民族大業”詐騙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並非打不掉。

只需報名繳納少量手續費,就能參與所謂的“民族大業”,而且還能解凍數以兆億元計的“民族海外資産”——據媒體報道,這樣的微信新騙局不僅讓很多老年人吃了經濟上的大虧,而且還顯著影響了他們和子女的關係。

把老年人坑在保健品領域,顯然已經滿足不了騙子們的“需求”了。騙術升級換代,老年人上當受騙的概率不斷上升。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騙子們的“智力”,他們總能“精準”地捕捉到受騙群體的訴求。

其實,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據美國的一份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40歲的人群受騙的概率高34%,2014年紐約有5%的老年人報告其經歷過財務詐騙。老年人為何容易上當受騙?簡單分析,理由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老年人識別詐騙的能力下降,容易成為詐騙者的目標;各式各樣的騙局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及需求,比如對於退休保障的擔憂、對於健康醫療的需求。

不同於“傳統領域”的騙局,這項“民族大業”的微信騙局顯然搭上了互聯網的便車,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更容易迷惑老年人。互聯網時代,在技術工具的使用方面,老年人本就是弱勢群體,再加上這項騙局幾乎都是“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每人的頭像、昵稱制式相同,並有嚴格的作息時間,還有群裏各種PS的領導人主持“民族大業”善款發放會議的照片、國家紅頭文件以及洗腦的音頻視頻,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洗腦,不由得老年人不相信。

保護老年人不上當受騙,單靠子女苦口婆心的勸導遠遠不夠。很多時候,老年人會認為子女們的勸導與警醒是對他們的不理解,就像老年人有時候不理解子女們花幾千元買一個手機一樣。這場所謂“民族大業”的“事業”,子女們一看就是傳銷性質的騙局,但參與其中的老年人卻堅信這是“愛國大業”。單純的勸導已無法拯救陷入騙局中的老年人,那到底該如何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相較于傳統的騙局,“民族大業”微信騙局充分利用了技術賦能,這種騙局更對接了當前的網絡工具和技術,本質上就是一場“微傳銷”。微傳銷必須要借助網絡平臺來實施,那麼監管部門不妨從制度上要求,將微傳銷的預防與整治同各網絡平臺的責任相挂鉤,從而倒逼各方履行好把關責任。

嘲笑受騙的老年人“固執”很容易,抱著“吃一塹長一智”的心思等待老年人“自我覺醒”,也是對老年人的不負責任。既然各種各樣的騙局能“精準”地捕捉到受騙人群,那麼打擊詐騙犯罪也應該“精準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社會有心“保護老年人”,“民族大業”詐騙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並非打不掉。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是現實,但我們不能,也不該容忍這樣的“現實”一再發生。(陳方)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