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放下身段對接新業態:“中國第一展”的電商成長記

2016-10-31 15: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0月31日電(記者 王攀)第120屆廣交會10月31日拉開第三期展覽帷幕。在過去的16天展期裏,來自全球的10多萬名採購商開始熟悉一項最新推出的業務——廣交會電商採購商APP。

通過這個APP,採購商們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獲取2萬多家中國參展企業的商務信息。此後,他們即使回國,也依然可以在線上與中國企業進行接洽。

聽起來似乎平淡無奇?奧妙就在於這個APP具備“私密商品授權可現”和“精準匹配推送”兩大功能,只有具備真實採購意向的海外買家才能第一時間獲取中國企業的最新産品動態,從而大幅降低了專利外泄、設計被抄襲模倣的可能。

廣交會已經是我國歷史最長、也是全球規模最大、成效最好、影響力最強的實體展會。即使在全球貿易增速持續放緩的當下,每屆廣交會也能吸引近20萬名採購商與會,出口成交額保持在300億美元規模。

“廣交會仍然是‘中國製造’出口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們也感受到互聯網時代對廣交會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如果做不好轉型,‘中國第一展’的金字招牌可能就挂不久。”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説。

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市場觀點認為“電子商務業態會取代展會”。近年來,隨著國內外互聯網企業全力推進虛擬現實、高速通信、圖像識別、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商品的檢索、查詢、流通方式正在産生巨大的改變,現有展會經濟模式已經面臨被“顛覆”的可能。

面對電子商務的衝擊,即使“老大”如廣交會,也開始坐不住了。2012年7月,廣交會成立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2013年春交會,廣交會電商平臺正式上線,2015年,廣交會開始實施“廣交會+互聯網”計劃,目標是將這個規模龐大、影響面廣的實體展會打造成為一個“專業、智慧、綠色的中國外貿發展第一促進平臺。”

然而,這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廣交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李曉濱坦承,在過去的4年中,廣交會電商平臺走過一段彎路,“我們模倣過阿裏巴巴、敦煌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也學習過Ebay、亞馬遜等國際電商平臺,結果就是發現這些模式都不適合我們。廣交會必須走出自己的電商道路。”

深入的追蹤調研讓人們發現了問題所在:對於廣交會這樣成熟的貿易平臺而言,“刷屏”或者“海淘”的網絡購物模式根本無法滿足貿易商與製造企業之間“貿易精準匹配”的需求。如果只簡單照搬現有跨境電商模式,那麼就會出現採購商因為瀏覽過於費時而不願登錄、出口企業擔心産品泄密而不願上傳信息的雙重困境,進而導致電商平臺根本無法運轉。

“我們覺得我們找到了國際貿易的痛點所在。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對‘中國製造’走向全球市場有意義,對於全球貿易本身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李曉濱説。

今年6月,廣交會電商2.0版本開始試運行。10月15日,第120屆廣交會開幕當天,這個全新的採購商APP正式亮相國際市場,迅速變成了“網紅”。截至31日,APP已經被下載1.8萬次,累計訪問量超過5萬次。

“不論是採購方還是出口企業,雙方都是廣交會的實名註冊用戶,他們的市場信用是60年的真實採購交易記錄累積形成的,這就是我們和現在全球所有電商平臺最大的不同。”李曉濱説。

然而,李曉濱也坦承,走出彎路的廣交會電商也只是剛剛看到一線曙光。在急速變化的互聯網大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全球外貿形勢中,廣交會對接電商的道路依然漫長,中國展會經濟如何與對外貿易新業態對接,還是一個需要更多摸索的過程。

記者從商務部獲悉,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促進平臺,廣交會電子商務平臺也被賦予了促進中國外貿“穩增長、調結構”職責,電子商務將和廣交會實體展會形成互動,在保持服務一致的基礎上降低收費,以幫助更多企業參與進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