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德應攜手促進貿易自由和投資便利化

2016-11-03 07:1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駐德大使在德媒發表署名文章表示
中德應攜手促進貿易自由和投資便利化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11月2日在德國主流媒體《法蘭克福彙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對德國國內日益明顯上升的保護主義傾向表示憂慮,並依據事實對圍繞中國企業收購德國企業愛思強所引發的爭論作出澄清。

史明德大使在題為《支持貿易自由化,反對保護主義》的署名文章中説,中德兩國都主張貿易自由化,也是其主要受益者。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約1600億美元,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30%。德國對華出口相當於對韓國、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僅以汽車為例,2015年德國三大汽車廠商在華市場份額約為30%,其中大眾在華銷售車輛佔全球45.2%。中德都是實體經濟大國和出口大國。相互合作,才能實現共贏;發生摩擦和衝突,結局就是兩敗俱傷。

史明德大使説,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之一。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1.7萬億美元,連續24年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德企在華共8000余家,累計投資超過600億歐元。今年前9個月德在華投資增長120%,大多數德企在華獲得了長期利潤。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1.1萬億美元,對德投資存量不足80億美元,僅佔0.7%,還有很大上升空間。中國對德投資存量佔德吸引外資總量的極小部分,僅為0.3%,僅相當於德國對華投資的十分之一,雙方建立雙向均衡的投資關係,符合雙方利益。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國對德投資剛處於起步階段就遭遇限制,這顯然不利於兩國經貿和投資合作的健康發展。

史明德大使指出,近期中企對德投資並購相對集中,數量較多,但相較于美國及歐洲在德投資和並購,中國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並不突出。讓人困惑的是,德國國內為何對美歐對德投資並購不持任何質疑或憂慮,對中企卻要強化審查,並試圖從歐盟層面加以限制。事實是,迄今中國在德大多數投資和並購為德國經濟帶來了諸多好處,比如雙方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優化了經濟結構;被並購德企的管理層和工會普遍給予支持,職工權利得到保障,增加了勞動崗位;德企開拓了中國市場,增加了訂單;很多中企與德地方政府和社區建立了良好關係,承擔社會責任,獲得了良好評價。有些人擔心的勞動崗位外流、技術被盜、人去樓空等現象並沒有出現。

史明德大使強調,中方以實際行動為外資營造更為有利的營商環境。中國政府已取消和下放近千項審批權,不久前外資企業在華並購由逐案審批改為備案管理,這都是重大變革。大多數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充滿信心。中國政府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寬。但從近期德方出臺的措施看,德國一方面要求別國開放市場,自己卻在關閉市場。德國正在向中國和外界發出錯誤的信號。外界猜測貿易保護主義在德國是否正在抬頭。

史明德大使指出,中德同為全球貿易和投資大國,理應攜手共同促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共同抵制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中德經貿和投資合作規模大、層次寬,在第三方市場、“工業4.0”等領域合作前景廣闊。雙方出現一些問題和摩擦很正常,雙方應冷靜看待。中德互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雙方應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問題,而不應未同對方事先協商、單方面造成既成事實或單方面採取行動。這不是真正對待夥伴的應有方式。“我們希望,兩國合作應由兩國政府和企業決定,不應夾雜其他政治或第三方干預因素。我們期待德國有更多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史明德大使説。(記者 王志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