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專家:“16+1”機制助推各方合作共贏

2016-11-08 12:58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6+1”機制助推各方合作共贏
——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項佐濤

當地時間1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抵達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開啟了中國國務院總理首次訪問拉脫維亞之行。今年恰逢中拉建交25週年,李克強總理此次出席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並對拉脫維亞進行正式訪問,得到拉方的高度重視和高規格歡迎。

此次訪問期間,李克強總理同拉方領導人就雙邊關係、“一帶一路”建設、“16+1合作”、中歐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廣泛、深入交換意見,併為下一階段雙邊關係發展規劃方向。

“16+1合作”機制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如何加強中拉産能合作,以實現互惠互利?“16+1合作”對歐盟一體化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項佐濤。

中國經濟時報:請你評價“16+1合作”機制的特殊意義。

項佐濤:“16+1合作”機制是中國和中東歐16國在相互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本著平等協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精神,結合自身特點、需求和優先方向,共同探索在相互關切的領域如何深化合作的一種機制。

目前,“16+1合作”機制以各國領導人年度峰會為主軸,輔之以雙邊的、多方位的交流和對話,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促進雙邊、多邊合作的最有效途徑。中東歐地區雖然是一個地緣政治單位,但是各國國情有明顯差異,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千差萬別,歷史傳統、文化不盡一致,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外交定位也不相同,因此,單純的雙邊合作難以滿足中國和中東歐地區深化合作的需求。“16+1合作”機制既關照了中東歐地區的整體性,又包容了中東歐各國的差異性,適應了中國和中東歐16國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現實需要。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加強中拉産能合作,以實現互利互惠?

項佐濤:拉脫維亞是歐盟成員國,西鄰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位於俄羅斯與西歐、北歐的“十字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拉脫維亞歷史上就是波羅的海地區的交通物流中心,目前正致力於打造成中國貨物進入歐盟的橋梁。中拉領導人多次強調深化雙方合作的重要性,希望不斷開拓兩國務實合作新的增長點,為深化兩國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在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係高歌猛進的背景下,中拉合作成果喜人,目前中國已是拉脫維亞在歐盟外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拉脫維亞從中國的進口增長了兩倍,2015年對中國的出口比2010年增長三倍多。

訪問里加期間,李克強總理與庫欽斯基斯總理共同見證了中拉經貿、交通、文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在“頂層”繪製了兩國深化合作的藍圖。我認為,為了加強中拉産能合作,實現和互利互惠,中方需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去推動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的落實;注重實地調研和考察,加強項目的投資收益和風險分析,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取得了哪些成果?

項佐濤:中國同中東歐16國共同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里加綱要》和關於開展三海港區基礎設施、裝備合作的聯合聲明,各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了中國與16國簽署合作協議,涵蓋互聯互通、産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人文、人力資源、民航合作等多個領域。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成果有兩項。一是,亞得裏亞海、波羅的海、黑海三港合作。長期以來,中東歐國家經濟碎片化情況嚴重,雖然存在著V4等地區合作組織,但是由於各國均將經濟外交的中心瞄準了歐洲發達國家,中東地區內部的經濟資源整合效率並不高。三港合作以港口産業聚集區為基點,通過航線、公路、鐵路交通線建設,貫通中東歐地區,不僅可以高效整合地區內的經濟資源、促進泛歐交通網絡建設,還有利於加速中國、中東歐地區乃至整個歐洲間貨物的雙向流動,促進相關國家間資本、産能等方面的合作,符合17國發展需求,進而促進中歐關係發展。

二是,“16+1”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中國有句古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有很多優質項目,但一些項目因資金問題或是難以啟動或是進展緩慢。“16+1”金融控股公司便是在此種背景下成立的。“16+1”金融控股公司旨在通過股權、債券等多種方式,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募集資金,成為諸多項目的“金手指”。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中方需要不斷探索人民幣“走出去”的多重路徑。“16+1”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有益探索。

中國經濟時報:“16+1合作”對歐盟一體化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

項佐濤:“16+1合作”對於歐盟一體化的促進作用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促進歐盟內部的均衡發展和團結。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已經成為歐盟的成員國。入盟以來,上述歐盟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差距並沒有縮小,中東歐國家在經濟競爭力、人均GDP、社會保障水平等多個方面都遠落後於老歐洲國家,而且此種差距有擴大趨勢。

治本之策就是歐洲的均衡發展,尤其是中東歐地區發展能力的提升和民眾生活質量的改善。金融危機後,西歐在中東歐地區投資出現了“疲軟”跡象,無法滿足該地區進一步提振經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國資本的到來,對於中東歐地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拉動就業、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增加社會福利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二,促進未入盟國家提振本國經濟,助力他們早日實現“歐盟夢”。中東歐16國中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尚未實現加入歐盟的願望。這些國家入盟進展緩慢的因素很多,但是經濟發展水平未達到歐盟的要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目前,中方投資在塞爾維亞等國進展比較順利,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初見成效,一些示範項目深得民心。從長遠來看,中國資本如果能夠源源不斷地進入到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農業等領域,勢必會顯著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它們加入歐盟鋪好經濟之路。

因此,可以説,中國的投資地點是在中東歐地區,惠及的卻是包括中東歐地區在內的整個歐洲。(記者 陳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