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減持前“高送轉” 減持後“就變臉”——透視股市減持亂象

2016-11-10 19:1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楊毅沉、潘清、許晟)“高送轉”“炒概念”拉高股價——大股東找理由減持套現——業績變臉、股價下跌……這一“套路”今年以來在A股屢見不鮮。儘管監管部門年初曾出臺相關規定約束減持,但記者採訪調查發現,借道大宗交易、利用高送轉“掩護”等減持,仍不斷上演,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慾望愈加迫切。

減持規模不斷攀升,“清倉式”、違規減持頻現

今年中國股市並未出現2015年的火爆行情,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股東減持金額同比下降,但是年內減持規模卻不斷攀升,且“清倉式”的減持、違反規定的減持現象不時出現。

記者從權威部門拿到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滬市本年度大股東減持金額為500多億元,深市大股東減持的金額合計1365.33億元。

在減持家數和規模明顯增加的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如,今年以來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東公佈了“清倉式”減持計劃,其中厚普股份的股東德同銀科、維力醫療的股東九鼎醫藥均在年中表示將要減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而前者的減持從公告之日起持續至今。

按照中國證監會發佈並於今年1月9日起實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但過去幾個月中,仍頻現違反上述規定或違反股東相關承諾的減持行為。如,因違規減持去年股市異常波動期間受讓的希努爾股票,華夏人壽相繼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及山東證監局警示,成為減持新規發佈以來首家遭公開警示的保險機構。

此外,GQY視訊股東姚國際、中通客車的自然人和法人股東也都曾因違規減持受到監管部門查處。

“高送轉”“業績變臉”,減持套路深

在整體減持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雖然監管部門大力約束減持、嚴管違規減持,但仍擋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轉“掩護”等套路不斷減持,有的公司甚至在減持後出現業績立即變臉等現象。

——不計成本的大宗交易成減持新的重要渠道。今年前9個月滬市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的金額佔總金額的93%。其中,第一大持股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佔所有第一大持股股東減持總金額的七成左右;深市大股東減持金額中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佔比也達到31%。

上海一家託管市值超過百億元的證券公司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並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在拋售,但是其中確實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競價交易受限,轉道大宗交易套現。其中,很多大股東不惜“打折甩賣”股份。

——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利用高送轉“掩護”進行減持日益增多。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統計,在2015年年報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實施“高送轉”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轉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數量達335家,創歷史新高。

記者觀察到,不少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是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隨後配合大股東進行減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0月中旬,已經有130多家推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被重要股東減持。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後,出現業績變臉等現象值得高度關注。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永大集團、久安醫療、易聯眾等公司均出現減持前業績突飛猛進、減持後業績一落千丈的現象。

其中易聯眾的發起人和原實際控制人古培堅,在公司上市時持有公司35%的股份,而截至2016年三季報,古培堅已剩不到4%的股份。在發起人和實控人已經快要減持殆盡的節點,上市公司業績卻出現大幅下降,公司突然宣佈要重大轉型。

“一股獨大”折射股市“內傷”

在股市大幅減持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股市的“內傷”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業績,期望減持套現少奮鬥;另一方面是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難使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為了減持套現,很多都採取所謂“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認為,在二級市場股價可以操縱,進而股價嚴重偏離公司真實業績的情況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價操縱,必然導致投資者投機心理更加嚴重。

而目前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偏重於“一股獨大”的局面,使大股東減持更加肆無忌憚。高明華認為,由於信息不對稱,我國中小投資者相對於大股東和公司內部人,總是處於弱勢地位,難以約束相關減持。

“部分機構投資者與大股東合謀推高股價後,大股東減持套現,高價接盤的幾乎都是散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説,散戶佔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大多數,這是大股東能夠惡意減持套現的投資者結構基礎。

正因如此,高明華認為,我國資本市場應通過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提升違規減持等行為的違規成本,加大對違規者的威懾力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