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繼承中山精神 同心振興中華——兩岸暨港澳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

2016-11-13 07: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

150年前,孫中山先生出生之時,中華民族正陷入內憂外患的災難深淵;150年後的今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連日來,中山、廣州、上海、北京、台北、香港、澳門等留下孫中山重要足跡的城市紛紛舉辦紀念活動,緬懷他的不朽功勳,繼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品格,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緬懷不朽功勳 繼承精神遺産

在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的古民居群中間,赭色磚砌、上下兩層各七個拱門裝飾的孫中山故居,因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而格外引人注目。12日9時,中山市黨政領導和群眾代表在此集合,舉行晉謁儀式。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出生於此。他在澳門和廣州行醫期間,經常回鄉居住、讀書和行醫,在此撰寫重要文章,並與朋友共商救國方略。

在廣州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紀念堂前,5.5米高的孫中山銅像巍然矗立,銅像下白色花崗岩的基座上刻著先生所著《建國方略》的內容,並被長城造型的花壇襯托,花卉組成“博愛”字樣。

當天9時30分,廣東省黨政領導及群眾代表肅立銅像前,舉行晉謁孫中山銅像儀式。短暫儀式後,廣東省各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在中山紀念堂內舉行。

“孫中山一生為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而努力奮鬥。他全身心探索救國救民的理論,形成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精神遺産。這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偉大的家國情懷,也是我們實現振興中華的精神財富。”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原所長林家有教授對記者表示。

同一天,在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工作人員一早就將鮮花裝點在孫中山銅像前。曾見證第一次國共合作醞釀等重大歷史節點的上海孫中山故居當天整飭一新,纖塵不染。

辛亥後裔、李烈鈞將軍之孫李季平清晨來到這裡拜謁。人群裏還有曾經歷抗日戰爭的黃埔學員及其後裔,他們一同向中山銅像三鞠躬。

“上海香山路,原來的莫裏哀路,曾留下中山先生的很多足跡。他在書齋中胸懷家國天下,甚至設計了經濟建設、交通建設的一整套重大方略。”李季平説,中山先生所倡導的“天下為公”是一種民本思想,他對民族、國家、人民的摯愛化為“中山精神”,需要後人一代代傳下去。

12日上午,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近200人在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各界人士在博愛坊前合影留念,隨後拾級登上陵頂祭堂,在孫中山先生坐像前肅立,行鞠躬禮。隨後,各位代表分別敬獻花籃,接著繞陵寢一週,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的不朽功績。

在南京的核心地帶新街口,重6.2噸的孫中山銅像巍然矗立,身穿西裝大衣,右手執杖,神情威嚴。銅像含基座總高度達到11.12米,寓意著先生的誕辰11月12日。

記者在銅像附近採訪多位市民,他們對孫中山及其誕辰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光明前景,孫中山先生所憧憬的現代化中國理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江蘇省臺辦副主任李衛華表示,每次路過孫中山銅像,這種感覺都尤為強烈。

傳承建設宏圖 繼續開拓前行

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一座典型的外廊式建築分南北兩座,靜靜矗立珠江邊。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雖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獨特風格彰顯其不凡來歷。

孫中山于1917年和1923年兩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權,孫中山大元帥府因而得名。11日,朗朗有聲的講解不時從樓裏傳出,一個名為《孫中山的建設理念與廣州實踐》的展覽當天在此開展。

展覽內容包括“革命基地”“建設宏圖”“市政肇建”“羊城新顏”等。豐富的圖文資料和上百件館藏文物,重點介紹孫中山《實業計劃》中的第三計劃:打造廣州成為中國南方大港的偉大構想,以及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市政建設成就。

以“孫中山的理想與中國夢”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于9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內外的80余名與會學者認為,孫中山對未來中國發展的主張和設想,可看作是中國夢的最初藍圖。

“孫中山曾提出‘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建設之要首在民生’,他未能實現的民生主義理想,正在中國今天的建設實踐中逐步變為現實。”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廖大偉説。

11日在北京參加紀念活動的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認為:“今日之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足以告慰中山先生。”

“從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到中國共産黨領導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藍圖內容不同,但強國與民族復興之夢別無二致。時隔一百多年,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等都有了巨大飛躍,但我們仍需不忘初心,繼續增強開拓前行的勇氣和力量。”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俞慰剛説。

完成先生遺願 追求國家統一

獻花致敬、召開研討會、舉辦紀念特展、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12日,台灣各界以不同形式隆重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

當天清早,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孫中山紀念館的人流比往日增加不少,前來憑吊孫中山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上午9時許,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等一行來到紀念館大廳,向中山銅像獻花致敬,並三鞠躬。

隨後,洪秀柱為紀念特展揭幕。洪秀柱表示,我們不能忘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奮發圖強救中國的理念。“我們在享受現在生活的時候,歷史不能忘記。珍惜現在才有未來”。

參觀展覽的86歲台北市民丁叔君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年都會在這一天來到孫中山紀念館參加相關紀念活動。“我從小就聆聽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教誨。先生的理念和精神,在過去、現在以及以後都不會過時,對社會建設有積極作用。”丁叔君説。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時,就提出“恢復台灣,鞏固中華”。他曾三次來臺,光復台灣一直是他的革命政策之一,其著作和言論中數十次直接涉及台灣和台灣光復問題,直至逝世前也唸唸不忘。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指出,孫中山先生一生對國家統一念茲在茲。面對軍閥分裂割據和帝國主義外侮,他終其一生追求國家統一。

“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更應體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本源,堅持‘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及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戚嘉林説。

他特別指出,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其中包括“去孫中山化”,企圖淡化、消泯台灣同胞關於孫中山先生的記憶,割斷兩岸精神紐帶,改變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面對這一情況,台灣社會更要珍視“中山精神”作為兩岸精神紐帶的作用和意義。

夏潮聯合會會長許育嘉認為,我們應站在兩岸命運共同體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看待兩岸關係,突破台灣當局造成的兩岸關係困境,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引領台灣同胞走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道路。

“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偉大精神。祖國的完全統一雖然尚未實現,但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應當攜起手來,共同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這是紀念孫中山先生對我們的現實意義。”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對記者表示。

團結一切力量 同心振興中華

香港是孫中山早年求學之地。在辛亥革命前,香港是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創建革命機關、創辦革命報刊、策劃武裝起義的大本營。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等重大事件,都與香港有直接關係。

從11日開始,香港舉辦多場重要歷史文物展覽,在回顧孫中山先生偉大革命人生的同時,也讓香港市民從多個角度感受和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香港青年聯會11日主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港澳臺粵青年領袖交流論壇”活動。逾百名來自港澳臺粵的青年領袖當天共同緬懷孫中山先生,並於12日前往中山市翠亨區的孫中山先生故居參加紀念活動,追訪先生足跡。

參加此次活動的香港青年聯會主席吳傑莊説,近來香港有一小部分人提出“港獨”和分裂國家的言論,這從根本上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感情。對於“港獨”我們強烈譴責,絕不容忍。

他説,孫中山的理想是實現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已經落到了中華民族的青年身上,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責任所在,將孫中山的精神傳承下去。

澳門青年創業協會會長黃昇雄也表示,“天下為公”是孫中山先生畢生追求的理想和實踐。全國各地的青年都應該團結起來,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並“擔任世界大同之責任”。

澳門是孫中山懸壺濟世之地,更是他邁入由“醫人”到“醫國”征程的起點。澳門各界近日舉辦多項活動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

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長林發欽指出,孫中山先生的足跡與精神在澳門深深紮根。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之際,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舉辦多種大型的紀念活動,目的就是繼續加強普及教育,讓本地居民和世界華人認識孫中山及其家庭與澳門的淵源,以及澳門的獨特角色。

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錶示,澳門作為中山先生的第二故鄉和走向世界、投身革命的起點,應該學習中山先生胸懷世界放眼天下,為民族復興、國家統一去開拓奮鬥的精神。

“澳門具有背靠祖國、面向海外的地理優勢,澳門人特別是澳門的年輕人能夠學習中山先生‘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精神,有擔當、有責任,去服務社會、建設澳門、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王國英説。

澳門鏡湖醫院至今保留著許多孫中山當年生活和革命活動的遺跡。鏡湖慈善會主席廖澤雲表示,這是鏡湖醫院引以自豪的寶貴財富。孫中山先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唸唸不忘的仍是國家的命運。“大家為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共同努力,就是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告慰”。(參與采寫記者:章利新、陳鍵興、陳寂、許曉青、趙博、張展鵬、林苗苗、王晨曦、張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