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用“去、治、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6-11-14 14:5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孔祥鑫)“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決定性作用,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記者近日專訪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盧彥了解到,北京在“去、治、進”方面下功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謀劃供給側改革,為首都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去:堅持一手“疏”一手“促”

在“去”的方面,北京市將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結構調整任務。2014年,北京以“負面清單”的方式發佈全國首個《新增産業禁止和限制目錄》。經過此後的調整升級,目前涉及産業佔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達到55%,城六區禁限比例達到79%,堪稱“史上最嚴”。

盧彥介紹,目錄實施以來,北京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數累計達1.6萬件,增量控制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我們制定了重點領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計劃,3年來全市累計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341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5家。”

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進,北京市常住人口連續兩年實現增量和增速“雙下降”。

據了解,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上年增加18.9萬人,增速下降至0.9%;2014、2015年兩年年均增量比“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量減少23.1萬人,年均增速下降1.3個百分點。2015年城六區常住人口總量1282.8萬人,較2013年增加29.4萬人。其中,東城區、西城區常住人口實現負增長,比2013年減少0.9萬人。

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北京市聚焦産業平臺,構建“4+N”的産業合作格局,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盧彥介紹,2016年1月至9月,北京企業對天津、河北企業投資的認繳出資額分別達到684億元、871億元,同比增長60%和114%。

治:用經濟手段撬動資源合理配置

在“治”的方面,北京市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北京市注重用好政府的錢,每年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投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改善等領域的比重超過90%。”盧彥説,“我們還注重撬動社會的錢,持續推進重點領域146個PPP試點項目落地,為民間投資‘搭臺’”。

北京市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方面進行了多方探索。盧彥舉例説,在交通領域創新提出建立北京市軌道交通授權經營(ABO)模式,京投公司實現了由“單一的融資平臺”到“市場資源的整合者”的轉變,從機制上解決了北京市軌道交通資金難題。

“我們制定多樣化的差別價格政策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盧彥表示,在行業上,實施了全國力度最大的差別電價和差別水價,倒逼企業升級改造設備;全面推行了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減排獎勵,超標加倍。在區域上,先後在非居民用氣、用熱、用水、用電等領域實行城六區和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導“水往低處流”。

“通過實行‘居民出小頭、政府出中頭、企業出大頭’的投資政策,以及居民‘煤改電’峰谷電價政策等,北京用5年時間壓減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燃煤。北京地區煤炭消費總量從2010年的2600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1165萬噸,有效減少了大氣污染。”盧彥説。

進:努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在“進”的方面,北京市將創新驅動作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盧彥介紹,全國首個區域性全面創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得了國家正式批復,北京市相關方案也緊跟出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速,這必將有力促進京津冀三地在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

記者了解到,為積極落實改革責任,北京市先後出臺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等政策。

盧彥説,在政策引導作用下,舊動能正在逐漸加快轉化為新動能。今年1-3季度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技術收入4081.6億元,增長21.7%。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