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圖寫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記“中華史詩美術大展”

2016-11-19 16: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周瑋)這是一場民族精神宏闊偉麗的集體回歸:面對中國畫《詩經·長歌清唱》《商鞅變法》油畫《楚漢相爭·鴻門宴》《赤壁之戰》時,一段段熟悉的歷史情節似撲面而來;版畫《宋應星〈天工開物〉》《孝治天下》雕塑《張騫奉使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令這些歷史典故仿佛活靈活現……11月18日,創作歷時5年之久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146件(幅)作品,在國家博物館鋪陳出恢弘壯觀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

由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辦的這次展覽,運用造型藝術形式圖寫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重構文化記憶,彰顯民族價值觀念,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用圖畫為歷史造像立碑

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的此項工程,與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歷史題材歷史畫創作工程”作為連綴一體的姊妹篇藝術創作,成為體現民族精神和國家文明形象的藝術圖譜。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表現形式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和雕塑四個種類;歷史題材從河姆渡文化始,精選各歷史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現象與歷史事件;作者隊伍近300人,其中既有年過八旬的張文新、趙宗藻,也有像拉巴次仁、鄧柯等年輕作者,更有許多正處於創作黃金年齡段的美術家,如吳為山、施大畏等。

用圖畫為歷史造像立碑,入圍藝術家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專家組指導和幫助下,認真蒐集典籍史料,將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品格、精神價值的追求自覺貫注到創作實踐中,向著心中的目標高地努力攀登。

在專家指導下,作者們普遍數易其稿,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説,歷史的藝術和藝術的歷史問題考驗著藝術家的智慧,作品的深度依憑藝術家的思想深度。

中國畫《大風歌》抓住起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大風起,音樂隨之響起,主導畫面人物的動作與節奏;版畫《秦王掃六合》將畫面定在“征戰”這一環節,不表現具體戰役,只以兵馬列陣構圖橫向一字排開,秦王嬴政居中立於馬車之上統率全軍……

“歷史從不拒絕想象。畫面上的形象不是為了去印證哪段歷史,而是借助那段歷史去放逐思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説。

堅守中國文化立場鍛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統觀通過專家驗收的146件作品,可謂多畫種、多面貌、大體量:與以往歷史畫創作技法、材質多出於中國工筆畫、油畫和單體雕塑不同,此次歷史畫創作的畫種擴充了版畫和多人物組雕、浮雕、類裝置形式。版畫家通過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強了版畫藝術的視覺效應和形式張力。在風格多樣的國畫、油畫作品中,還融入了風俗畫、壁畫和裝飾繪畫的多重元素。

美術界評價,“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史詩作品,在藝術的歷史情景再現,史實凝縮表現、個性化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了多年以來的較好水平,標誌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達到的藝術、學術高度,彌補了歷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白和缺憾。

“縱觀此次創作工程,從中呈現出的回歸民族藝術精神的趨勢頗為典型。”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木説。

百餘件作品總體上呈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立場和中國藝術風格、氣派,作者們不同程度吸收了古典主義、具象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表現主義和現代主義跨時空等多種元素並充實到作品中來,收到了異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

期待更多優秀作品增色國家文化殿堂

徜徉在博物館和歷史的藝術長廊氛圍中,觀眾可以通過圖像與歷史神交。

“從某種意義上説,那些傑出的歷史畫和歷史題材繪畫藝術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不亞於一部詳實豐滿的文獻資料和史籍遺存。”馮遠説。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説:“記志中華文明歷史的美術作品是‘詩化的歷史’,其詩意詩性的真切歷史形象源於中華‘大我’的抒懷,終歸要靠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理想的思想精魂來挺立。”

專家認為,“歷史畫創作工程作品雖然經過專家評審驗收得以在博物館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應當吸取的教訓:受作者自身學養素質局限,創作態度、創作能力影響,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頭工作欠缺、學問功夫未能下夠,或後期製作中力所難逮,過猶不及等等,留下瑕疵和遺憾,猶人照鏡,纖毫畢現,它們將留待歷史和觀眾的公正評價。

“歷史畫創作工程告一段落,並不意味著中華文明歷史題材藝術創作的結束。”馮遠説,指望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通過幾次成規模的創作活動,希圖完成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藝術創作並達到高峰水平,既無可能也不現實。“需要經過一代又一代持續不斷的努力,需要有更好更多優秀作品充實、遞補、置換並增色國家文化殿堂,繼續在中華文明歷史畫卷中留下當代美術家濃墨重彩的藝術篇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