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

2016-11-21 09:21 來源: 南方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率先實施“美麗海灣”建設、保護區網絡初步成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如火如荼……
我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

圖為湛江金沙灣。

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公佈之日起施行。這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件大事,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海洋法治水平、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事實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一經提出,它便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各級海洋部門的一致認識和共同行動。

廣東則以實際行動加入到這一“共同行動”中來,在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海域海島整治修復、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努力探索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以人為本、人海和諧,加強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積極建設全省海洋生態文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這是“美麗海灣”建設的頂層設計。事實上,省委、省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並積極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工作。

早在2013年,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座談會上,我省就對美麗海灣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每個沿海城市都要把海灣留出來,都要建立幾個美麗海灣。自此,我省將美麗海灣建設上升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來部署,並對美麗海灣建設提出了非常具體、明確的要求。

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實施“美麗海灣”建設,省海洋與漁業局也將打造“美麗海灣”生態示範工程作為“十三五”時期海洋漁業工作的六大工程之一,明確每個沿海市至少建設一個美麗海灣,並打造一批親水岸線。

各沿海地市紛紛編制美麗海灣建設行動方案,把美麗海灣建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納入地方黨委、政府工作日程。

省級海洋、發改、財政、國土、林業等部門積極溝通,探索廣東美麗海灣建設多部門聯動機制,在政策、規劃、資金、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大力實施廣東美麗海灣基礎環境修復美化工程,構築沿海綠色休閒生態景觀。同時搭建了技術服務平臺,針對美麗海灣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專業技術問題提供技術服務,對全省美麗海灣建設開展指導、監督、檢查和驗收等工作。

按照“生態優先,示範帶動,全省推進”的思路,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相關部門啟動省級美麗海灣建設試點工作,組織沿海地市開展美麗海灣試點建設申報,2015年省級財政資金安排9000萬元,通過競爭方式,確定在汕頭南澳青澳灣、惠州考洲洋和茂名水東灣開展省級“美麗海灣”建設試點,為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進行了探索。

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網絡基本成型

中華白海豚、海龜、珊瑚礁、白蝶貝,這些都是我國易危、瀕危乃至極危的物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是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這是海洋生態之不幸。不幸中的萬幸是,在我省海域人類依然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並且我省各方一直在為保護這些寶貴的水生動物傾注多番努力。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的成立和運作就是我省為保護中華白海豚等水生生物所作出的努力之一。如今,全省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總數已達到11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市縣級自然保護區75個,海洋公園6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16個,總面積51.48萬公頃,我省保護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類型較為齊全、佈局較為合理、管理較為規範、發展較為快速的保護區網絡。

保護區網絡建立起來,各保護區便著力在自身建設上下“硬功夫”。我省不斷加大投入,夯實保護區基礎能力建設,近年來,我省海洋與漁業保護區建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基礎設施建設向能力建設轉變。

目前,保護區數字化建設全面鋪開,完成全省5個國家級保護區、3個省級保護區與省局的視頻會議專線互聯,實現對5個國家級保護區和大亞灣保護區海域和離岸海島高清視頻實時監控。這是保護區基礎設施向能力建設轉變最好的詮釋。

硬體成熟,還需軟體配套。為此,各保護區立足資源優勢,積累歷史監測數據,開展實地研究,在保護動物人工繁殖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惠東海龜保護區的綠海龜人工繁殖項目從2010年正式啟動至今,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奮鬥和大膽摸索,成功誘導海龜交配、在人工條件下産下第一窩卵,取得階段性的成就。

與此同時,我省還進一步推陳出新,加強保護區執法能力建設。五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成立了海監、漁政執法支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執法隊伍體系建設基本完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支隊更是被中國海警局認定為2015年廣東省唯一的“海洋保護區執法示範單位”。

正是因為如此,各保護區屢獲全國表彰:海龜保護區被授予“中國最佳生態環境保護十大自然保護區”稱號,白海豚保護區獲評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集體,海龜和雷州保護區先後獲七部委聯合表彰,獲評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惠東海龜保護區和南澎珍稀海洋生物保護區先後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海域海島整治修復成效明顯

海岸帶整治修復作為我省海域海島整治修復的內容之一,其總體目標非常明確,即打造生産、生活、生態相匹配和宜居、宜業、宜遊相融合的美麗海岸帶。到2020年底,全省海岸帶形成成片保護、集約開發、疏密有致的空間佈局,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不少於400千米。科學指導並分類動態管理海岸帶經濟活動,保留區佔近岸海域面積比例不低於10%,在全省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海岸帶主體功能區建設格局。近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海岸帶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加強,公共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基本建立。

除了海岸帶整治修復,我省還對海灣生態進行整治,2015年,深圳、東莞、汕尾、揭陽等沿海市分別開展威遠島、品清湖、綠洲灣等海岸景觀綜合整治,對進一步改善水質,美化、綠化海岸帶景觀環境發揮了積極示範作用。

整治的同時,我省對海島進行保護開發,以珠海三角島和汕尾龜齡島作為試點海島,探索海島保護開發利用新模式。省海洋與漁業局、省水利廳、省地震局、省氣象局、海警南海分局、珠江水委等有關單位將在三角島上建設實驗、監視監測、執法平臺等設施,將三角島打造成集公益、執法、旅遊娛樂於一體的示範用島,成為全省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示範。

保護特殊用島是維護好國家海洋權益安全的重要內容。為此,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了7個領海基點保護範圍的劃選任務,並在江門的圍夾島和珠海的佳蓬列島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全天候監視領海基點海島及周邊海域情況,2015年實現連續監視超過4000小時。

與此同時,我省持續加強海島生態整治修復項目管理。2015年國家新下達廣東海島生態整治修復項目3個,近年來已實施或準備實施的項目達12個。在建立好項目庫、確保項目申報質量的基礎上,對以上項目的實施進行實時跟蹤,施行“三個一”制度:一個項目要有一份合同書、一份承諾書、每個月要報告一次項目實施進度。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如火如荼

對海域海島整治修復的同時,我省還對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進行保護修復,開展人工魚礁建設是該項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2002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國以財政性資金投入,大規模建設人工魚礁,全省先後投入資金8億元。目前,全省已建成人工魚礁50座、礁區核心區面積達300平方千米。人工魚礁的建設,使漁業資源得到了較好恢復,海洋生態修復效果明顯。

此後,為繼續推進人工魚礁建設,廣東結合海洋牧場推進大型人工魚礁建設。2015年省財政安排1.5億元,在惠州大亞灣、珠海珠江口、茂名電白海域建設三座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工程。

我省在推進人工魚礁建設的同時,注重人工魚礁建設研究,開展了礁型結構優化、礁區配置佈局、礁體附著生物、水動力學及生態效應等全方位研究,並與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家“863”研究課題,以科研指導海洋生態修復。

此外,按照農業部的有關要求,我省還積極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工作,組織各沿海市(縣、區)開展了海洋牧場規劃和示範區申報工作,經過論證和評審,農業部已批准在汕尾市龜齡島東海域、珠海市萬山區廟灣島海域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通過實施海洋牧場示範項目,不斷研究探索經驗,初步掌握各種藻場的構建方法。

根據國家海洋局部署,我省也在抓緊推進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將我省的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敏感區和脆弱區劃為海洋生態紅線區域,在紅線區內將分類實施嚴格的管控措施,確保海洋生態紅線“劃得清、管得嚴、守得住”。目前已經編制完成全省海洋生態紅線初稿,正在徵求各地和相關部門意見,待完成修改完善和上報審批程序後,預計於今年底發佈實施。

同時,根據國家海洋局的要求,我省啟動了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活動,2013年珠海橫琴新區、湛江徐聞縣、汕頭南澳縣成功列入全國首批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2015年惠州市和深圳大鵬新區列入第二批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我省正按照國家海洋局的要求推進落實相關工作。黃進 粵海漁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