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信息安全已成社會普遍焦慮 給個人信息加上防護鎖

2016-11-22 07:4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接到騷擾電話,對方上來就能喊出機主名字;收到詐騙短信,對方詳盡掌握客戶的消費信息……個人信息安全,已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焦點。11月21日,《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佈。這份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市場研究機構封面智庫聯合發佈的報告,正是針對當下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焦慮而出爐的。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介紹,這份基於104.8萬份調查問卷的報告顯示,個人信息安全已成社會普遍焦慮,針對“你覺得個人信息洩露問題嚴重嗎”這一問題,分別有43%和29%的參與者認為“嚴重”和“非常嚴重”。但另一方面,用戶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十分淡薄。高達55%的參與者將證件複印給相關機構時,從不註明用途;47%的參與者經常將寫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直接扔掉。

專家表示,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應該從用戶端自我保護、加快立法、加強執法、平臺加大自律等多方面入手。如此,才能為個人信息加上牢固的防護鎖。

從用戶端而言,芝麻信用法務總監聶正軍建議,用戶提供證件複印件要註明用途、並註明他用無效;扔掉快遞外包裝,一定要處理掉個人信息。此外,考慮到木馬病毒等情況,不建議在電腦等存儲密碼等敏感信息。

“應建構統一立法框架、加大司法打擊力度、確保維權渠道順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校長林維表示,“社會生活中包括線上和線下的絕大部分領域,都已經有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範,只是這些規範在形式上過於分散,對於普通民眾和商家來説,都難以形成直觀認知,應儘快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

在執法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周漢華則表示,針對個人信息的非法獲取與利用的司法判決與個人信息洩露的普遍狀況相比,並不成比例。“從源頭堵截個人信息洩露的行動已有展開,但尚存不足,對於已形成産業鏈的個人信息地下産業,缺乏全面有效的打擊和懲處措施。”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由此建議,可行的舉措是改變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將目前的“誰主張誰舉證”改為“舉證責任倒置”,即不是由原告提供證據來證明被告以不恰當的方式獲得了個人身份信息。

在監管之外,專家們還認為,掌握用戶個人信息數據的互聯網平臺也應承擔更多責任。他們建議,應提高徵信機構和數據信息行業的準入門檻,全面落實用戶授權機制。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也表示,除了制度建設,企業技術能力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可通過軟體開發工具包的方式,讓信息通過授權的方式輸出,減少用戶信息直接流轉的環節,等等。”(記者 陳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