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推進綠色發展機制與平臺建設

2016-11-24 08:57 來源: 浙江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省以麗水為主要區域的浙西南地區,地理氣候條件優越,不僅是長三角地區少見的擁有大面積山水資源和環境資源的一塊凈土,而且以區域內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來衡量,也可以説是長三角地區難得的“生態天堂”。同時,浙西南地區也是浙閩六大水系干支流的源頭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區域生態系統,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綠色屏障。因此,浙西南地區的綠色發展,不僅直接影響著我省的生態安全和生態發展總體水平,也關係到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邁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我省應以深化改革的精神,借鑒國內外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從內生性、外源性和綜合性等方面著眼,從搭建平臺和完善機制入手,探索各種有效改革舉措,形成發展合力,進一步加快綠色發展步伐。

內生性舉措和平臺

麗水推進綠色發展的實踐證明,要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須立足自身基礎之上探索有效舉措和尋找合適平臺,即從本土資源中尋找各種促進綠色發展的因子,用本土資源促進綠色發展。

積極探索建設生態交易市場平臺。生態交易市場是指具有生態環保性質,既安全、節能、低耗、無公害、不損害生態環境、不損害人身健康,又有較理想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類泛生態産品的市場交易平臺。為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我省應積極籌建生態交易市場,探索建立科學規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制度,推進對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並加大對原有的排污權交易機制、碳匯交易機制、水權交易機制等改革力度,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態市場體系。可參照烏鎮互聯網大會實踐經驗,在浙西南地區創設“全國生態技術與成果博覽會”,形成全國性的生態技術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市場,從而有效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此外,應通過生態交易市場平臺積極調動地方維護和創造生態價值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努力構築生態信息技術支撐平臺。生態信息技術平臺是政府部門在生態環境領域為信息化的建設、應用和發展而營造的平臺。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就需要以生態信息技術化為手段,構建生態信息技術支撐體系。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行業、重要領域,創新生態信息技術應用,推進生態建設的信息技術化進程。二要促進生態信息技術與既有的傳統産業的融合,著力推進機械、輕工、化工、醫藥、木製品等行業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業研發、製造、營銷、管理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三要以企業信息化工程為抓手,支持生産企業通過信息技術提高産品智慧化、自動化水平,實現産品升級換代,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四要繼續推進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公共平臺開展內外貿業務。

加快探索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將過去“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升級為“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入,把排污者的直接責任轉化為間接的經濟責任,由具體承擔治理任務的仲介機構集中資金投入,建立治理經營實體,實行社會化有償服務、管理和運行。並以此為突破口,逐步把市場機制引入環境污染治理領域,不斷推動治污集約化、技術專業化、産權多元化、運營市場化。如在特定區域內的排污企業通過付費方式把污染治理交給專業化的第三方公司來完成,實現治污集約化。這樣可以使眾多的生産企業從小而全的生産方式中解脫出來,集中力量投入到企業經營中去。同時,也盤活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資産,帶動環境服務業、保險業、金融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環境科技進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持續發展能力,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合理推進“飛地”平臺建設。“飛地經濟”是指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雙方政府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把“飛出地”方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方的工業基地,通過各種合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模式。我省一些縣市已開始發展此類集約用地型“飛地”經濟。今後,“飛地”經濟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産業結構、配套設施、周邊環境等因素,逐步向大企業、大産業集聚方向努力。同時要按照生態産業鏈的發展要求,加強“飛地”內部制度規劃,制定一套適用於項目審批和日常管理的環境管理制度,在“飛地”內部推行清潔生産,建立環保、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機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種污染産業。

外源性舉措和平臺

麗水推進綠色發展的實踐證明,要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要強調引入外源性舉措和平臺,即從外部引入各種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因子,積極推進區域綠色發展。

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平臺建設。財政轉移支付是對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最直接、最有效的生態補償方式。生態環境的資源屬性決定了政府的財政投入是生態補償的主渠道,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淡化地區生産總值考核指標後,很多與之相關的民生指標的調整、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全面建立仍需引起重視,特別是保證區域民眾收入增長和社會福利增加。因此,財政轉移支付需要加大力度,不僅要加強自上而下的縱向財政轉移支付,也要加強受益區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

試行更加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是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係的環境經濟政策。生態補償機制可以使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在成本分擔與收益享受上趨於合理,從而實現生態保護正外部效應內在化,激勵各類主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事業。當前我省的生態補償機制有待於進一步健全,需要以市場化評估為基礎,深入探索生態補償機制,重點要通過加強與周邊省份、周邊地市的協調,探索推進以流域生態補償為重點,以區域交易、區域援助為補充的區域間生態補償平臺建設。

形成社會資本進入生態市場的暢通機制。社會資本主要形式有經營性資本和投資性資本。社會資本與市場經濟存在著天然聯絡,社會資本的特徵是投資産權的高度人格化和清晰性,投資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能夠主動、敏感地接受市場機制的調節,也最善於根據價格信號做出自主決策,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必然會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高速流動,從而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綠色發展中的作用。同時,鋻於社會資本具有的隨機性和盲目性,也需要政府合理引導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投資。

綜合性支持舉措和平臺

麗水推進綠色發展的實踐證明,要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從體制機制上看,並非僅靠自身層面所能解決的,還需要得到上一層級的大力支持和協調。

要深化重點生態區考核制度改革。重點生態功能區取消地區生産總值考核指標後,要繼續調整與之相關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增長、固定資産投入增長、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等考核指標,同時將有關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生態質量變化、污染排放強度和公眾滿意度等反映生態建設的指標納入年度考核;突出對不同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係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評估,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以地區生態總價值替代地區生産總值對領導幹部進行考核,強化生態考核與離任審計。

在省級層面推進生態資源交易市場及機制建設。如設立錢塘江、甌江源頭生態保護專項資金,除部分由省財政專項安排外,還可通過流域各地區生態類規費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下游地區企事業單位和居民水費中提取等方式籌集,專門用於源頭地區生態建設。參照錢江源頭補償標準,設立麗水重點生態功能區專項扶持資金;對涉及生態、環保類的規費實行全省統籌,先切塊安排上遊生態屏障性項目建設,提高源頭性生態保護轉移支付標準。

進一步完善低丘緩坡開發用地相關政策。對低丘緩坡涉及區域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修改試點,重點是有條件建設區和允許建設區的調整及零星基本農田的置換。增加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建設用地總規模、用地計劃指標以及林地佔用指標,並可在低丘緩坡開發區塊實施期內跨年度使用。開展低丘緩坡綜合開發項目進行徵收與轉用分離試點。對於在項目選址中沒有涉及到農保田以及四類項目中沒有涉及到基本農田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給予調整,並相應提高土地整理指標的額度,緩解供地矛盾。

進一步改革生態建設領導機制。可考慮在浙西南地區部分市縣試點建立“生態發展委員會”,由市、縣行政主要領導牽頭負責,以改變要素資源、權利義務分屬農業、林業、國土和旅遊等部門的多頭管理體制,凝聚發展合力,促進生態發展水平提升。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