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龍江的秸稈為什麼還在燒?

2016-11-24 10:02 來源: 工人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黑龍江的秸稈在今年燒出了“新高度”。

根據環保部的監測顯示,今年11月份黑龍江地區的秸稈點火數量創下新高,由此産生的霧霾是否對華北地區造成影響也成為一個爭議話題。

禁燒秸稈不是個新鮮話題,年年都在説,但年年又都在燒。

那麼,到底為什麼非要“燒秸稈”呢?《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在黑龍江省幾個玉米高産地區進行了採訪。 秸稈,又是秸稈!

11月初,哈爾濱成為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環保部的數據顯示,11月3日至5日,東北地區有11個城市的AQI(空氣質量指數)小時值達到500,哈爾濱市、大慶市、綏化市等污染最為嚴重。其中,哈爾濱、大慶還因為啟動環境預警等級不夠而被環保部點名批評。

調查顯示,秸稈燃燒成了此次哈爾濱、大慶兩地空氣污染的元兇之一。

還是來自環保部的數據,根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10月31日至11月6日,環境衛星共監測到秸稈焚燒火點756個,其中黑龍江省排名第一。

更出人意料的是,環保部將幾乎同一時間段華北地區出現的霧霾也歸結為來自黑龍江。隨後,有媒體刊發了“黑龍江的霧霾能否跨省遷移”的報道。

其實,霧霾對於黑龍江來説並不是新鮮物。

前幾年,哈爾濱連續在10月20日出現嚴重霧霾天氣,而這一天也恰好是哈爾濱每年供熱開栓的日期。今年供熱開始之前,哈爾濱市就表態要嚴查供熱用煤。今年供暖的前幾天,哈爾濱沒有出現霧霾天。直到11月初,今冬的首場霧霾出現,“燒秸稈”連續多年出現在環保、氣象部門對當地霧霾成因的分析結論中。

記者在今年入冬前後幾次進出哈爾濱的火車上發現,入夜之後,城市周邊地區總是火光點點。

禁燒秸稈的宣傳年年在做,燒秸稈的危害也年年在説。今年10月8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就下發了《黑龍江省禁止野外焚燒秸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方案》,可秸稈的火光依舊閃亮。

“不燒?只能是燒”

“不燒咋整啊,只能是燒。”一位村民説。

今年,黑龍江省肇東市加大了對秸稈焚燒的整治力度,當地媒體甚至首次報道出了有村民因為燒秸稈而被拘留的新聞。

一位因燒秸稈而被拘留的村民的家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想不明白這個秸稈要是不燒,能怎麼辦?”

這位村民告訴記者,今年秸稈禁燒的力度明顯大於往年,路邊挂了宣傳條幅,派出所也總有人下來,鄉鎮幹部更是挨家挨戶通知,街上“大喇叭”也天天在喊。

據了解,在這種情況之下,“頂風”放火而被拘留的村民也是酒後才點的火,他的理由是:“地裏的秸稈要是不燒,開春就沒法種。”

為了種地,農民們選擇燒秸稈,但如果秸稈不在地裏燒,該如何處理?

記者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雙城區、肇東市等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採訪時發現,各地都在路邊拉起了條幅,告知村民:“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秸稈還田肥沃土地”“焚燒秸稈地減産,回收利用能賺錢”……雙城區通過農業局下發“告知書”,呼籲農業企業等“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探索秸稈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綜合利用新模式”。

落地,關鍵是落地!

讓農民糾結的是,這些合理處理秸稈的良好願景卻難以在現實中“落地”。

其中第一大阻礙是秸稈的收集。

每年秋季玉米被聯合收割機采收之後,被打碎的秸稈如果不用打包機,很難從地裏清理出來。動輒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打包機也很難成為村民家的“標配”,誰來提供打包機就成了大問題。

記者在肇東市的辰喜囤、閻家囤等地採訪時了解到,這些“屯”都沒有打包機。

“落地難”的第二個原因是,就算是有了打包機,這些打包好的秸稈又難以派上用場。

哈爾濱市雙城區的大白家村附近曾有一家秸稈再利用工廠,當地一位李姓的村民告訴記者,“廠子黃了好多年了。”

打好包,秸稈就堆在田邊,至於下一步怎麼用,村民們不清楚。

有的地方提出,採用深翻地的辦法,將秸稈還田。據雙城區農委方面的人員介紹,目前該區農委有十幾臺德國産的深松起壟的機器,可以深入地下3米。

但對此,不少村民表示不認可,他們擔心的是,翻入地下不充分的秸稈會阻隔種子與土地的接觸,影響種地。

於是,就有了“落地難”的第三個原因:思想認識上不對接。

採訪中多位村民坦言,今年不讓燒那就明年開春燒。“開春兒的時候,抓得沒有這麼嚴。不燒,讓老百姓怎麼種地啊!也沒人來收這‘玩意兒’。”一位村民説。 禁止,只能禁止?

“在咱們北方,秸稈還田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一位不願具名的鎮幹部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就算是田間的秸稈被翻到60厘米以下,不影響種田,但是考慮到北方冬季時間長,秸稈腐爛、發酵慢,這也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

“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是,將秸稈統一收集起來做飼料、做板材、做燃料。”這位鎮幹部告訴記者。

《工人日報》記者去年曾就生物質鍋爐的問題進行採訪時發現,哈爾濱市場上多家生物質鍋爐銷售商因為“燃料短缺”的問題而撤銷經營點。

一方面是市場的需要,一方面是村民不燒就無處可送的“廢物”,二者之間的橋梁誰來搭建?

這位鎮幹部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鎮出現了一個新興職業:秸稈經紀人。

“鎮裏有企業需要秸稈作為原料,這些經紀人專門出去找誰家有秸稈,然後帶著機器過去打包。”這位鎮幹部還向記者透露,目前全鎮只有這麼一個企業,也只有一名秸稈經紀人,一切都在試水階段。

為什麼秸稈焚燒多年了,一個以玉米為主要農作物的鎮子今年才出現一人一廠的試水?

這位鎮幹部表示,這可能“跟領導的重視有關”,“這個唯一的秸稈利用企業都是在弄了3年多之後,今年才投入使用的。”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王慶革經過多年調研得出結論,目前黑龍江省在秸稈利用方面存在秸稈利用企業過少,技術不配套,收儲運輸服務體系不完善,秸稈市場零散收購,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

“燒秸稈這事兒,大前年重視,前年不太重視,去年重視,今年更重視,估計以後就應該會盯住不放了吧。只要上面重視了,下面的工作也就好做了。”前述鎮幹部説。(實習生 王安 高寧 本報記者 張世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