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成果發佈
實物考古史推前上千年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了面紗一角。這稱得上是北京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發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漢代古城遺址拂塵露臉,通州實物考古史從隋唐往前推進了千年,中間斷環全部補齊。
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發佈:歷時7個月,全國各地9家考古隊齊聚北京,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考古勘探,在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探秘面積約101.3萬平方米。與以往不同,這一場聲勢浩大的考古沒有提前預設結束日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任務雖重,但文物保護工作一點沒有馬虎。
如今,探秘還在繼續。許多千年過往已經浮出水面,兩千年前的古城和萬餘件出土文物為我們描繪了那時的通州。
重大發現
通州最早縣城35萬平方米
在大量墓葬發掘現場西北方向大約兩公里處,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通州惟一漢代城址——路縣。
他們用11條探溝基本判定了路縣。
北京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于平介紹,7月至9月,文物部門對這座漢代城址進行了總範圍約50多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查,並選擇重點部位抽樣進行考古勘探。目前,結合古城址的具體情況可將古城遺址分為城墻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
古城雛形初現:北墻基址長約606米,東墻基址長約589米,南墻基址長約575米,西墻基址長約555米,四面城墻基址基本可以閉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符合中國傳統中正公平的理念。城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符合西漢縣級中心的規制。
城內,一條南北向的路面遺存藏著乾坤,明清時期與遼金時期的遺存疊加著。“下面應該還會有更早期的路。”在探溝裏的包含物中,文物人找到了漢代錢幣和陶片。城外,南城墻墻基外側約11至13米處發現有護城河道遺存,河道走向與城墻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寬度約30至50米。
一座漢代縣城正在浮出水面。“規模不小,在中原區域也屬於比較大的縣城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説,路縣是漢代漁陽郡轄四縣之一,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城內找到了直徑超過15厘米的漢代瓦當,這基本是西漢府衙規制。”
1092座古墓年代跨越兩千年
此次考古已發掘墓葬1092座,年代跨越兩千餘年,從戰國至清代。重見天日的還有69座漢唐窯址、8座灰坑、10眼水井和3條道路。
萬餘件文物被喚醒,于平介紹,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包括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已經整體遷移保護,共計60處遺跡。”
這些文物分散在距地面5米深的泥土裏,考古工作者按照朝代將不同層以數字標注。“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也有人為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市文物研究所所長白岩説,“這説明通州地界兒上至少兩千年沒斷過人氣。”
劉慶柱説:“通州是北京所有區中開放性最強的。這個地方自古交通便利,漕運興盛,所以多民族在這裡長久共融。這次的考古發現是最好的印證,出土的文物為了解通州地區兩千年來自然環境變遷、人地關係提供了最直觀的證據。”
市文物局統計,79%的墓葬為戰國至漢代墓葬。“這説明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居之地。”市文研所副所長郭京寧説,同時這些文物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以來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佈、喪葬習俗等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