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西安航天軍民融合發展大會召開

2016-11-29 10:03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太空為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開闢了新疆域。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人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這一年裏,“高分三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長征五號”等一系列重要航天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中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了關鍵一步。

6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航天技術也發展出大量改善民生的産業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産出。

國內行業專家研討航天産業機遇和挑戰,搭建軍民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邁上新的臺階,11月28日,中國航天軍民融合發展大會在陜西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航天基地)召開。與會專家指出,當今世界,航天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互聯網+航天”的跨界融合將産生顛覆性的創新。我國正處在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軍民融合是航天發展的必然趨勢。航天技術的應用能極大地改善民生,航天産業的發展也能助推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升級,因此航天技術的市場化、産業化,開放式和融合式發展將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通過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實現航天資源的整合,發揮軍、民、商三方面的優勢和積極性,方能充分實現平戰結合、國家利益最大化。

軍民融合

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航天事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集中運用與體現。今年10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佈,中國將力爭在2020年左右實現重點突破,加速邁向航天強國;2030年左右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2050年之前實現超越引領,全面建成航天強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張貴田表示,現代航天技術的起步儘管源於軍事,但其成熟的過程與空間商業化的興起密不可分。因此,軍民融合是航天發展的必然趨勢。

全球主要國家的航天軍民融合發展是一個不斷深化、逐步加強的過程,都是在長期的航天發展過程中不斷摸索,逐漸尋找到了符合自身國情的航天軍民融合道路。

進入新世紀,民用與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航天科技創新,激發了太空産業活力,還為航天強國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涵。目前,主要航天國家已經基本形成航天工業軍、民、商共同發展、各盡其職且互為補充的局面,最終目標是確保國家整體利益達到最大。

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委員會秘書長吳志堅認為,目前全球航天産業正處於能力和市場快速發展的鼎盛時期,軍用、民用與商業航天協調發展正在改變舊有航天強國發展模式,軍事牽引、市場競爭、産業融合代表了未來航天強國發展方向。

黨中央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新時期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航天産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産業,是軍民融合的重要領域和載體。

一方面,伴隨著我國航天科研生産能力的不斷提升,一大批航天優勢技術已被轉化用於航天育種、條形碼、特效座椅等諸多民用産品和項目。技術轉移,不但推動了軍品技術的二次開發和應用,而且帶動了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如:依託火箭發動機和火工品技術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形成了高速泵、安全閥、航天煤氣化工程、增雨防雹火箭、石油火工品等拳頭産品;基於空氣流體理論,形成了氣動脫硫脫硝等先進技術産品和工程服務。而科技水平和製造能力的普遍提升又反過來成為航天産業發展的強大助力。

另一方面,一批高科技民營企業在航天強國戰略中也贏得了尊重。西安恒達微波公司從2007年起就參與到我國空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的艱巨任務中,近年來,該公司研製的微波雷達、微波應答機多次擔當“月老”,為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以及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成功對接牽線搭橋,被授予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的突出貢獻單位。

航天産業

成為區域經濟升級的新引擎

挽將天上銀河水,散作甘霖潤九州。

“展望未來,我們將從‘互聯網+’邁向‘航天+’時代,通過軍民融合,太空資源和航天技術將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張貴田院士認為,“航天技術應用産業既能直接創造巨大産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個國家的産業升級。”

自1987年我國返回式衛星首次搭載植物種子試驗以來,已有10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經過太空育種;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以來,數千項技術成果“軍轉民”;“航天雲網”助力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而在涉及國家信息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稅務等安全領域,航天技術的轉化作用發揮得愈加明顯。

在築牢國家安全基石的基礎上,中國航天實現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領域的長足發展。航天科技的巨大進步,已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運用到國民經濟領域,民用航天産值佔到航天總産值的三分之一。

如今,北斗導航系統指引收割機飛馳在廣袤農田;萬艘裝有北斗海洋漁業終端的漁船可獲得實時應急求救、海況、漁訊服務……“北斗+”正深刻改變傳統産業的發展方式。

有專家預測,2020年前後,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將提供覆蓋全球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國內衛星導航與位置産業服務産值超過4000億元。

西安是中國的航天動力之鄉和北斗的創新發源之地,這裡佈局著全國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産力量,擁有完整的航天科研、試驗、生産、管控、運營和教育體系。

西安南郊的“鳳棲垣”,是一片傳説中曾經引得鳳凰來棲的熱土,如今聚集著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四院等為代表的航天科技産業集群。在這裡,蘊藏著支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間有效載荷、北斗系統、二代導航和高分等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順利推進的航天科技力量,是中國實現“飛天夢”“強國夢”的動力源。

航天技術應用領域的拓展帶來了十足強勁的産業發展動能。近年來,西安不斷在高端裝備、節能環保、航天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形成多點突破,帶動軍民融合産業實現産值倍增,引領區域經濟實現大跨步發展。“十二五”期間,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産業基地軍民融合産業年均産值以高達21.6%的速度增長,航天産業成為地方經濟升級發展的新的強勁引擎。

航天育種、特種閥門、工業機器人、結合了航天遠程通信技術的自助售藥機、憑藉航天技術轉民用研發出的世界領先的印刷機、“恒星關愛”智慧養老系統、警用監控系統等依託航天科技品質開發的民生産品,都在市場上收穫了良好的口碑。軍民融合雙線並進深度發展,已經成為西安獨具特色的發展亮點。

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劉晉豫表示,航天産業産品附加值高、投入産出比較高,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直接帶動作用。統計資料顯示,美國華盛頓州的航天産業發展曾為該州創造了28萬個工作崗位。日本航天産業的帶動效應是汽車工業的3倍。他認為,在軍民融合背景下,將使得航天産業的發展由單一軍用或者單一民用向綜合應用轉變,而這種轉變,則必然促使航天産業上遊産業鏈條和下游産業鏈條從單一鏈條向複合鏈條轉變。這將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航空航天領域建成一批高技術産業基地,這會給西安帶來直接機遇。”吳志堅説。

協同創新

推動航天産業實現深度軍民融合

航天強國的指標包括100項産品技術指標和27項經濟指標。目前,我國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指標有三分之一。多位專家認為,相比數字指標的差距,更大的差距仍在於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長周少青介紹,在全國各地、各領域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軍民融合頂層統籌與協調不夠,政策制度體系尚不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尚不成熟等難題,幾乎是共性的存在。航天領域亦不例外。

作為我國唯一的航天專業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産業基地成立十年來,已初步形成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民用航天産業集群,建成了一定規模的航天科技轉化平臺和軍民融合示範基地,目前區內已有50余個軍民融合項目落戶,對於推動航天軍工企業與地方結合、技術與産業結合、政府與資本市場結合的機制和途徑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西安航天基地黨工委書記陳長春同時也認為,基地發展至今仍面臨一些體制機制層面的制約問題。例如由於缺乏軍工企業和地方共同投入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航天軍工企業的大量科技成果尚未很好轉化為經濟效益;軍工企業自成體系,在軍民融合方面沒有與地方形成良好的互動;軍民之間供需對接不暢,航天領域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較為嚴重,不能有效帶動民參軍企業突破發展;國家重大專項任務的保障未能給地方發展帶來實質的活力等等,這些均不利於軍工企業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也影響地方發展軍民融合産業的積極性。

吳志堅表示,要破解這些問題,必須要轉變發展模式,把航天作為一個産業來發展,大力支持軍工集團公司和地方政府、民用和商業航天集群化發展,建設和發展航天産業園,構建航天産業集群,加大航天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加大航天産品的應用力度,加大航天領域的開放力度。

劉晉豫認為,推進航天軍民深度融合,找準軍民融合、航天産業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結合點至關重要。從國家軍民融合及航天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中、從“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中、從創新戰略指導中、圍繞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和加強新型安全領域力量建設探索地方經濟發展路徑。必須要從完善軍民融合管理組織體系,健全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加強軍民資源優化配置,優化軍民協同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幾個方面入手,著力打通限制技術轉移、人才流動、成果轉化等的壁壘,在資源配置上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真正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副主任劉東奎介紹,“十三五”乃至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國將從重大項目、工程落地和應用層面對航天産業進行佈局。“不久前提出的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就是一項重要的佈局。”劉東奎表示,作為信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感、傳、知、用”四位一體的空間信息服務體系將為中國航天産業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獲得更大市場需求和更好的發展環境。“走出去”參與國際航天市場競爭,能夠倒逼行業提高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加速軍民深度融合和資源的統籌利用,能夠為航天産業拓展出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航天産業有望迎來新的、爆髮式的增長點。 (文/呂武江 吳蕾蕾)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