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獵取善良”透支社會信用必須被叫停

2016-11-30 19: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張逸飛)這兩天,一名患白血病5歲小女孩父親的手記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人們紛紛轉發並主動為小姑娘捐款,然而社會大愛的溫暖劇情卻出現反轉,女童父親被揭家底兒豐厚卻“賣慘”博同情,配合微信公眾號營銷。真誠和善良的一次次遭遇“套路”,唯利是圖背後透支的是整個社會的信用。在傳播邊界日益消弭的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呵護善良不被獵取,是全社會面對的新考題。

面對微信朋友圈裏的熟人轉發,人們往往更加缺乏免疫力。所以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能夠在收穫數十萬閱讀和點讚的同時,連續幾天讓多個微信公眾號的打賞額達到封頂的5萬元。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卻遭遇劇情反轉:接治女孩的醫院證明,需自付的治療費不過三萬餘元。而這名在廣東有多處房産的父親,卻靠“賣慘”募集了數倍于自付費用的公眾捐款。這豈能不讓每一個獻出愛心的人心寒?

誠然,身患重病的孩子得到了幫助,這個溫暖的事實讓人們感到欣慰。但如果放任善良被肆意竊取變賣,博名、博利、漲粉兒,讓大眾一次次經歷狼來了式的愚弄,最終惡果便是整個社會的信任被透支。這種社會信任的透支將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在懷疑中失去求生的最後機會。

靠人們的善心牟利其實是一種精神“碰瓷兒”,甚至還帶有道德綁架的色彩。在微信朋友圈裏,轉發讚賞這類募捐的帖子成了“熱心人”的入門證,而如果不轉發,則會擔心是否會被朋友貼上“冷血”的標簽。即使有人對募捐故事的真實性心存疑慮,顧及朋友面子,也往往選擇沉默。

微信打賞的方式不屬於“捐贈”的法律範疇。在互聯網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的今天,信息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的善良也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互聯網捐助必須追求更多“程序正義”,因為善心不應該成為營銷套路獵取的目標,“獵取善良”透支社會信用必須被叫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