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申遺非終點 傳承為根本

2016-12-01 16:5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天津12月1日電(記者 周潤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國人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日前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産再添“中國符號”。申遺成功不是最終目的,讓“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才是根本。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根據太陽在一年中對地球産生的影響而概括總結出的一套氣象曆法,它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産和生活。

更為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代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也是中國人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古代詩詞和農諺就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還是“處暑滿地黃,家家修糧倉”,無論是“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還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無不反映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樸素的願望,如辛勤勞作、享受豐收的喜悅、祈求平安吉祥等,這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有利於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

對一個民族來説,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園。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站,傳承和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讓“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遺産“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門建章立制,也需要樹立“非遺”保護的全民意識,大力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其傳承給後代。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我們每個人身上抹不掉的基因。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原汁原味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傳統正在遠離。我們只有自覺地保護它、愛惜它、傳承它、發展它,才能留住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