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學前融合教育”: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童年

2016-12-02 07:2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深圳一家幼兒園因拒收殘障兒童而與家長髮生衝突的事件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也再度把特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推向前臺。數據顯示,我國有170萬名0到6歲的特殊兒童,70%以上無法接受學前教育。全國230萬名幼兒教師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職前特殊教育課程培訓,這導致許多幼兒園不敢收特殊兒童入園,即使收進來也不會教,只能“晾”在一旁。

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2.37萬所,入園兒童2008.85萬人,其中特殊兒童佔不到20%。“社會有責任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的童年。”在這種理念下,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一條“學前+特殊”的融合教育模式,通過培養優秀的特教幼師,幫助特殊兒童回歸幼兒園。

從無到有的“學前融合教育”

作為目前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為殘疾人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本科院校,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主動擔當起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學前教育的重任,于2003年開辦“學前融合教育”。

“學前融合教育”源於一次心靈上的觸動。13年前,該院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新學目睹一位母親帶著弱視兒子報名幼兒園,被拒之門外。“那天很冷,但這位母親帶著兒子在幼兒園門口從早站到晚,最後哭著離開了。”年輕的特教老師心頭一酸,眼眶紅了。從那一刻起,劉新學決心做點什麼,讓這一幕不再發生。正是這一點由愛心萌發的力量,催生了“學前融合教育”的生根發芽。

學科建立的基礎是豐富的教材教參。當時,學前融合教育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相關教育資源和教學策略極為匱乏。“我們翻遍全江蘇的圖書館,也只找到《學前特殊兒童教育》這一本專業書。”眼前沒有路,只能靠著雙腳踩出一條路。劉新學與學院特教老師從頭幹起,白天講課晚上寫書,十幾年如一日。如今,學院老師自編的《學前兒童遊戲》《特殊兒童心理學》《自閉兒童行為指導》《手語教程》等已成為學前特殊教育領域內頗有影響的精品教材。針對特殊幼兒的學前教育專業也建立起來,手語課、盲文課、特殊兒童的發展與學習、特殊兒童行為訓練、自閉症兒童思維訓練等課程被列入必修科目。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填補了我國特殊幼兒教育的人才缺口。

“理論+實踐”的學前特教培養模式

“將右手的四指與拇指相捏,手背向上橫放在胸前,緩緩向上抬起,五指漸漸張開,象徵天色由暗轉明,這個手勢代表‘早上’,然後伸出大拇指,這就是‘早上好’的手語表達。”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堂上,老師季筱梔正在教授手語。

“把特殊教育課程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是學院發展‘學前融合教育’的關鍵一步。”劉新學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特殊+學前’的教學模式,讓這些未來的幼師在學校裏就能掌握特殊兒童教育方法,為他們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有了理論,更需要與實踐相結合。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讓學生走出校門就能勝任特殊幼兒教育工作,學院與鼓樓區特殊教育學校、玄武區殘疾人聯合會等機構合作共建實踐基地,定期安排學生實習,近距離接觸特殊兒童,在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意識。

13年的耕耘,學校培育了1500多名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為有特殊兒童的千萬家庭貢獻力量。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朱傳耿説,“學前融合教育”在我國沒有先例,讓社會接受它也非易事,但我們會一直走下去。“希望有一天,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回首往昔,會覺得童年是完整的、幸福的。這是一個夢,一個關於‘愛’的夢想。”(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徐曉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