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PMI走強提振中國經濟預期

2016-12-02 08:1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數據聯動向好 改革紅利顯現
PMI走強提振中國經濟預期

12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11月份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統計顯示,11月份,製造業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延續上行走勢並升至兩年來高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又稱非製造業PMI)為54.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達到2014年7月以來的高點,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分析人士普遍認為,PMI持續走強,不僅印證了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趨勢,更表明中國一系列改革思路和舉措的有效性。同時,這無疑也將提振各界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生産需求雙雙回升

正如啟動一輛汽車需要多個零部件同時運轉一樣,判斷經濟運行趨勢同樣需要多個重要指標的“相互印證”。近期中國PMI指數的超預期表現無疑加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判斷。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製造業PMI回升主要呈現出四方面特點:一是生産和市場需求進一步回升,企業採購意願增強。生産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創今年高點,採購量指數也連續兩個月上升。二是消費品製造業擴張繼續加快。其中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製造業等行業延續了較快的擴張態勢。三是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PMI分別高於製造業總體水平1.5和0.8個百分點。其中,醫藥製造業、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行業PMI均在52.0%以上。四是進出口有所改善。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雙雙回升至臨界點以上。

在非製造業方面,批發零售、郵政快遞、裝卸搬運及倉儲等行業經營活躍,鐵路運輸、水上運輸、互聯網及軟體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表現出較強擴張態勢。同時,建築業生産增速則呈現季節性回落。

不過,趙慶河也表示,企業生産經營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如:反映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超過三成;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使得進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對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行業影響較大;小型企業生産經營狀況仍不及大中型企業等。

內在韌性開始體現

在沒有實行“強刺激”的前提下,中國PMI指數出現連續明顯回升的原因是什麼呢?專家認為,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等基本特徵開始體現,另一方面也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息息相關。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PMI指數走強表明,在轉型過程中,中國經濟的內生性積極因素開始發揮作用,而這些積極因素的積累,恰恰得益於“三去一降一補”等結構性改革措施的落實。

“衡量經濟發展要看量,更要看質。今年以來,我們並沒有一味地追求增長速度與強刺激措施,而是踏踏實實進行結構性改革,因此如今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齊頭並進的態勢才會日趨明顯。”權衡説,PMI走強意味著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正在變好,而這種預期本身也有利於中國經濟保持積極向好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PMI等重要數據的“聯動式向好”,讓觀察者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日漸增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11月份PMI指數繼10月份之後繼續提高,已經連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這顯示經濟增長由落轉穩的信號已經比較明確,明年經濟仍會保持平穩增長。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將會平穩運行,明年增速可能為6.4%左右,而名義GDP增長則可能比今年略有提高。

紮實改革走得更遠

事實上,相比于經濟指標本身對信心的提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與紮實改革的決心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日前,中國德國商會發佈的《2016德國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儘管2016年對德國在華企業來説是“比較艱難”的一年,但不少在華德企仍然對明年中國的整體經濟形勢持樂觀態度。報告顯示,超過1/3的受訪德國企業認為,未來5年內中國企業很有可能在各自的領域成為創新的領導者。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是多數德企對於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仍持樂觀態度。其中,89%的德國企業表示將一如既往留在中國,並沒有將投資轉向其他國家的計劃,同時他們也認為留在中國是機遇大於挑戰的。

“無論對於海內外經濟參與主體,還是對於決策者來説,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狀況出現改善都是至關重要的。而PMI數據的走強則驗證了改革紅利的作用。未來,我們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一方面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提高政策的可預測性;另一方面則要繼續堅持目前紮實改革的勢頭,化解依然存在的資源錯配問題。”權衡説,與此同時,還要持續加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將製造業開放所取得的經驗拓展至服務業領域,以進一步夯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