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科技創新“創造”新動能——京津冀三地加速“營造”協同創新共同體

2016-12-04 09: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資源的協同。

到2018年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形勢逼人,時間緊迫。新華社記者深入京津冀三地調研發現:從新科技園密集掛牌到人才“通道”高效打通,從轉化機制實現互通到新産業開始為區域“賦能”,近年來京津冀不斷加大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力度,科技創新正不斷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新園區:“協同創新2.0”版本

這幾天,朱希鐸帶領的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團隊格外忙碌。他們在天津濱海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分平臺正加速成型。作為首批簽約入駐“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創新主體之一,天合計劃2017年上半年完成基礎平臺建設。

在渤海灣畔,一處規劃用地10.3平方千米、總建設面積575萬平方米的園區日前正式挂上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標識,成為京津冀創新園區鏈條的關鍵一環。

包括天合在內,有來自北京中關村的45個、投資額達350億元的創新項目日前正式落地天津新園區,在移動互聯網、健康醫療、跨境電商、科技金融等産業方向集中發力,鎖定構築具有創新活力、産業實力的創新城市群。

“未來北京的數百家科研院所與天津河北的産業需求、創新資源將實現遠程視頻對接,專業技術轉化經理人跟進等系列服務。在天津濱海,也就好像在北京中關村一樣,獲得一手創新資源與服務。”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説。

在天津市相關負責人看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成為“橋梁”,引進中關村創新資源、政策、人才,尤其是借鑒中關村的創新服務理念與經驗,夯實天津的創新生態。

“京津冀的協同創新正從早前的企業自發、政府促進、單個項目對接洽談,走向産業融合發展下的專業服務、生態構建、系統平臺階段,越來越多的觸及‘産業升級’‘經濟轉型’的創新服務走向天津、河北。”朱希鐸説,京津冀協同正開啟專業化的“2.0版本”。

記者發現,在“協同創新2.0”模式中,天津的開放港口與産業基礎,正與北京的科研資源、科技服務業産生“化學反應”:以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為突破,連結兩地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園區合作將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來自中關村、早前落戶天津開發區的亞傑商會秘書長郭基梅認為,協同創新的目標不僅能夠幫北京創業者到天津發展,還要培育天津本地的創業環境、創業生態,讓天津自己也擁有更好的創新創業“搖籃”。

北京中關村曹妃甸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承德節能環保及大數據産業集聚、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石家莊(正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産業基地……兩年來,作為北京最為優質創新資源的聚合體,中關村牽動京津冀區域的園區鏈正快速成型,並推動創新合作持續升級。

新産業:“超前佈局”京津冀

11月10日到11日,“雙十一”網購風潮席捲中國互聯網,交易額創下新高。這段時間,趙小舟和技術人員在位於河北張北的阿裏巴巴數據中心緊盯著各項技術指標,這是該數據中心首次以“關鍵節點”的身份出現在阿裏巴巴核心業務體系中。

“在數據中心這個領域,如果首次啟用並勝任企業核心業務的極大交易量考驗,這説明我們之前的判斷沒錯,張北能擔得起阿裏巴巴數據中心在華東、華南後,‘試水’華北的重任。”阿裏巴巴IDC團隊資深經理趙小舟説。

趙小舟告訴記者,一年多前,阿裏巴巴數據中心團隊一直在尋找建設數據中心的最佳地點。“經北京經信委與河北省的推動,阿裏巴巴帶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張北建設兩個數據中心點,當時想著能竣工交付一個數據中心,便算是沒押錯寶。”趙小舟説,9月,阿裏巴巴張北數據中心一號、二號園同時順利啟用,成為阿裏各項核心業務在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如果説趙小舟和阿裏巴巴起初的顧慮來源於大數據、雲計算這個新産業的新特點,那麼打消這些顧慮的便是京津冀協同創新提供的“創新土壤”。趙小舟説,張北有常年氣溫較低、風電資源豐沛、産業空間充裕等長處,更有接近北京、天津等創新企業扎堆的區位優勢。阿裏巴巴計劃通過在張北的數據中心為200萬中小企業提供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服務,助力企業超前佈局。

實際上,在京津冀三地促進下,區域吸引了不少超前的高精尖産業協同佈局。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將這種新産業撬動的“産業鏈”形容為“早思考、早佈局、早啟動”,顛覆了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協作模式。實現三地從運煤、輸電的工業經濟模式,轉變為“傳數據”的信息經濟思維。

趙小舟告訴記者,經歷協同創新的兩年多發展,阿裏巴巴在張北的第三個數據中心建設與擴容已提上日程。“這個區域將成為我們提前三到五年佈局未來的重要據點。”他説。

新機制:“綠色通道”鋪路搭橋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生命健康産業創新示範區正式揭牌,將促進生物醫藥成果落地轉化;在河北省滄州市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目前已吸引65家北京醫藥企業落戶;“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日前成立,10個園區圍繞電子信息、大健康新醫療、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探索體制機制、轉化路徑等創新方式……

記者調查發現,過去半年裏,京津冀三地圍繞戰略新興産業的創新鏈條,密集打通了多條“綠色通道”促進創新鏈條分工、産業協同、人才流動、資本互通等,為協同創新共同體“鋪路搭橋”。

這種圍繞創新鏈的分工協作,更像是三地基於自身資源稟賦的分工重塑。天津艾思科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馨一年多前結束了在北京的科研工作,來到天津創辦企業。

“北京的項目到天津進行産業化,現在是很流行的事情。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是視頻監控火警,天津在這方面有優勢,我們的很多設備都在這裡生産和應用。”張德馨説,如今兩地協同成為常態,公司發展勢頭良好。

在緊鄰北京通州的河北燕郊,不少創新人才開始在此創業創新。河北廊坊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韓學東説,燕郊有區位優勢、租金優勢等,能夠吸引北京創新成果前來中試、轉化。而在河北保定、廊坊等地,類似的圍繞産業分工、資源優勢的分工也正越發清晰。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將加速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區域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優勢科技資源將更多地服務京津冀的經濟發展、産業結構優化、百姓民生等。”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説。

據了解,三地將整合自身科技信息資源,促進三地科技項目庫、成果庫、專家庫、人才庫等資源互動共享,支持新技術新産品(服務)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服務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治理、産業轉型升級等重大需求。

北京市發改委高技術産業處處長林曉峰介紹,在科技政策互動機制方面,北京將研究在京津冀區域實現高新技術企業互認備案、科技成果處置收益統一化、推行創新券制度等,探索風險共擔和利益分享模式,讓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在相關地區落地。

打消在京津冀區域發展顧慮的趙小舟告訴記者,公司已經有兩位員工決定安家在張北;朱希鐸説,自己已經做好準備,成為往返北京天津河北的“常客”,促進科技成果落地……

一個創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記者 李崢巍、陽娜、方問禹、齊雷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