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帶來發展革命

2016-12-05 07:4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推動文明類型、發展方式、發展思路全方位轉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帶來發展革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著眼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當前的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新舊産業和發展動能的順利轉換接續。應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地淘汰落後産能、降低庫存總量,而應著眼當前、立足長遠,通過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由粗放型發展轉向集約型發展,並不斷增強增長動力。因此,它不僅是解決當前經濟問題的必然選擇,而且將帶來一場發展革命。

文明類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社會把經濟發展理解為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長期忽視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甚至將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視為對立的兩個方面。這使得西方工業文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這一重大問題。西方工業文明對世界影響深遠,導致生態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巨大挑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認真吸取西方國家的教訓,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而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後産能、優化供給結構,目的就在於提高經濟效率。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增長動力轉換,而且有利於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因此,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而且將促進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

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只有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眾所週知,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缺乏、環境容量有限。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土地、能源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這種以要素驅動為主的發展方式不但難以持續,而且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抵消甚至破壞了經濟發展成果。有鋻於此,我們必須作出調整和改變,否則不僅難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會引發生態危機,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摒棄傳統的拼人力、拼資源、拼生態的發展方式,將經濟發展的動能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通過優化結構、提高效率推動經濟向以節能、高效、綠色為特徵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思路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整體全面發展提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貫徹落實各項改革措施,而且需要各發展主體轉變發展思路。對於企業來説,不僅要提高産品質量,更應在生産過程中貫穿綠色、集約的理念,開發綠色産品,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對於政府來説,一方面要做好“減法”、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更好發揮自身作用,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積極推動創新發展。對於社會組織來説,應推動全社會強化綠色消費意識,把生態觀念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説,應樹立包括物質財富、生態財富、精神財富、人力資源財富等多個方面的全新財富觀,注重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劉曉勇 魏靖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