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三亞:城市修補“補”齊市域發展短板

2016-12-07 09:56 來源: 海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三亞“雙修”以人的宜居為核心,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城市修補“補”齊市域發展短板

三亞祛除城市頑疴,正在展露宜居宜遊的新貌。圖為位於臨春河與三亞河交匯處的三亞豐興隆生態公園。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翻閱三亞的發展史,映入眼簾的一個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三亞兩年前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已是1978年的7倍!

30多年來的快步發展,城市快速拉伸骨架,用地規模擴張,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加速,可期間,三亞公共服務供給的規模卻沒有相應增長,突出在市政基礎設施滯後、交通擁堵、公共空間缺乏上……一系列問題,讓人們對三亞的城市形象評價打了“折扣”。

外延、粗放,擴張很快來到了“瓶頸期”,憑何突圍?

三亞將目光鎖定於探索中的“雙修”。

以城市“雙修”試點為平臺和抓手,三亞大膽嘗試“城市修補”,將城市發展的模式、目標定位為“存量優化”“集約高效”,快步踏上新征途。

城市修補試點的三亞期待

解放路,係著三亞人心中的“鄉愁”。

這裡在歷史上就是商貿活動風生水起的地方。多少年來,它也一直沿襲歷史,作為三亞主城區的交通主幹道和生活幹道。可就是這樣一條“主血管”,也患上了“城市病”:擁堵、綠化缺失、內澇……鄉愁漸遠,頑疾頻現,三亞力圖求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的關鍵,要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日前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産生活方式。

有了明晰的航向指引,對標中央精神,三亞人深知,住建部之所以選擇三亞為“雙修”首個試點,一是因其擁有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資源,可通過改革成為範例;另一方面,它的開放性和成長性,是國家形象的一扇窗口。

“城市修補”更是三亞發展之求。我國城鎮化率15年間從36%快步提升至2015年的56.1%,不少城市已出現和三亞“問題清單”一樣的發展短板,修補、更新的需求日益凸顯。

頑疾不治,城市堪憂。只有以內涵式的存量發展模式,將整個城市作為一項公共産品來打造,方是三亞的不二之選。

建一座宜居城市,打造幸福三亞,就是三亞全市上下的共識。

剛剛結束的三亞市第七屆黨代會上,市委主要負責人莊嚴承諾“用五年時間,初步建成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精品城市。”

一場城市革命,也是一次凝心追夢的實踐。一年多的時間,三亞祛除城市頑疴,一步步讓人們看到生態宜居城市該有的模樣:

這座城裏,宜居宜遊的商業區散發著濃郁的古崖州騎樓風,喚著鄉愁記憶;這座城裏,條條風景宜人的幹道彰顯著“海綿科技”,能呼吸,會喝水;這座城裏,一棟棟清新雅致的樓宇鱗次櫛比,閃爍暖白夜光,增分城市顏值。

全面創新的治理實踐

城市修補是一條國內沒有前人走過的路,摸著石頭過河,三亞如何破題?

如果只是缺什麼補什麼,那就不可能具有示範意義。

解放路改造,按過去的想法,就是添加輔路、或建排水井的老套路。可這一次城市修補摒棄了這樣的做法。

“大腳革命”的城市美學理論告訴三亞的幹部,“城市修補,重在修補城市功能。”解放路示範段,既有用於排澇的道路海綿設施,也要有補充綠量、引進藝術的街道景觀,更要有還原傳統騎樓風貌的展示,因地制宜地來補齊短板、補救功能。

理念轉變,全盤皆變。

——城市修補,補短板中必堅持“問題導向”。三亞城市環境問題凸顯,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違建,失控之勢的違建,大量佔用了河道、公園、綠地,引發諸多社會問題。鋻於此,三亞決心市區聯動,鐵腕打違。

從拆違第一拳砸向坡村鳳凰豪生酒店,到啃下“長在農田裏的違建”金陽光小區等硬骨頭,三亞一年多的時間拆違300多萬平方米,2015年以來,拆除的違法建築是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的2倍。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感言,“全國地市一級,三亞拆違力度最大。”

——城市修補,補短板中須堅守“整體思維”,缺乏統籌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者以運動式治理搞突擊絕不可取,“一盤棋”思維下的三亞“城市治亂”,重點實現“看天著地”。

改造三亞灣路、鳳凰路等8條主幹道沿線建築樓體夜景燈光,拆除5000余塊亂搭亂建、侵佔綠地、侵佔道路的違規廣告牌,強化對重要區域建築界面形態的空間管控和指引,抬頭看到的“大洋怪”物體漸少。建設首條長度7.7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主城區2/3範圍開展海綿化改造,排洪溝、濕地公園大顯身手,雨季蓄水量也增加近百萬立方米,地面肆意生長的各類網線沒了“家園”,小雨天三亞“看海”的諷刺成為了過去。

精品城市的鹿城思索

變革之路,總是不會一帆風順。各種矛盾和問題出現,在解析處理中帶來經驗,引發啟思。

三亞解放路改造,商家曾一度質疑影響了街邊的生意;鐵錘打掉違建,有人質疑政府在浪費資源;地下管廊建設,部分聲音認為這樣的工程,鉅額投入與産出不成比例,勞民傷財……這些問題事實上,是考量著一任地方政府如何看待對長期與短期利益,是一種需以深思的“政績觀”,一筆需要算明白的“經濟賬”。

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標,三亞在城市修補過程中,堅守“大腳革命”的先進城市規劃理念,系統、漸進、有針對性地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改進市政基礎設施條件,發掘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和社會網絡,使城市功能體系及其承載的空間場所得到全面系統的修復、彌補和完善,使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活力。

面對分歧和質疑,三亞的城市修補規劃,一舉打破了過去那種只靠政府自上而下強制推動的老套路,堅持民生優先,全面主動地轉變了工作方法。

技術人員不再面對圖紙作業,也開始學著跟老百姓打交道,廣泛問卷徵求市民建議,開放“雙修”項目參觀,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解放路示範段項目完工,環境改善了,買東西的顧客自然也更多了;拆違騰空土地,新的旅遊項目就有了落腳的地方,三亞市民‘旅遊飯’就可以吃得更香,大家都能從中獲益;海綿城市、地下管廊,完善設施,今後幾十年都無憂……”現如今,解放路的小商販都能一一道出城市修補的種種好處和實惠。

站在更高層面上,三亞注重“雙修”對城市修補的頂層設計,先後編制完成《三亞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三亞市廣告牌匾專題研究》等,出臺“三維模型審批”,對控規和城市設計確定下來的事項堅決遵守,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範、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規劃分年度實施“雙修”項目,用鐵的機制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不斷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水平與能力。

城市修補,補齊城市短板,補出城市亮色。看,三亞正跨步邁向生態文明的又一個新征程!(黃媛艷 杜穎)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