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空氣質量數據是“靠譜”的

2016-12-10 08:1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有週密的質量控制體系,嚴打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空氣質量數據是“靠譜”的


海南省海口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工作人員(右)正在給市民講解空氣自動監測設備工作原理。 人民視覺

12月初,京津冀地區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從廣州到北京出差的葉敏感到“空氣裏有一股嗆人的味道”。“天空灰濛濛的,感覺污染已經到了爆表的水平,但手機APP顯示的數據卻沒想象中嚴重。是不是數據不靠譜啊?”

霧霾天氣頻頻來襲,空氣質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很多人早晨一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看今天的空氣狀況。空氣質量數據到底靠不靠譜?能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嗎?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監測網絡

一個城市的某個點位與其他點位數據趨勢不一致,就會報警

在一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記者看到,這裡豎立著多臺採集空氣樣本的儀器與採集管。採集管身形細長,戴著傘狀的帽子。這些就是採集空氣的採樣儀,空氣採集後分流進不同的監測儀,包括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PM10、PM2.5六項污染物。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告訴記者,監測數據在這裡産生後,立即“一點三發”,分別給城市站、省站以及總站發送,原始數據第一時間直傳總站。為了保障空氣質量,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不少於三級的質量控制體系,包括國家質控平臺、區域質控實驗室、監測實驗室等,可實現空氣質量監測指標量值溯源和比對。

1436個國控監測站都建立了遠程質控系統,具備變化留痕、異常報警等功能。“一個城市有若干個監測點位,在同樣的天氣狀況下,點位數據的趨勢應該是相同的,如果某個點位與其他點位數據趨勢不一致,就會報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傅德黔説。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6項主要空氣污染物監測,並實時發佈監測信息。

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至關重要,公眾可以通過數據了解環境質量現狀,遇到重污染天氣做好防護;它還是考核一個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的依據,同時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參考。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可靠,近年來環保部組織各級環保部門進行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今年2月份,陜西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環境監測站相關工作人員多次進入國控監測站內,用棉紗堵塞採樣器,造成自動監測數據多次出現異常,影響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的正常運行。目前,5名相關工作人員因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被警方帶走,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當時總站遠程質控系統顯示該監測站數據出現異常,因此環保部組織監測總站專家進行了飛行檢查,在現場發現了造假證據。”宮正宇説。

“嚴格的質控大大壓縮了造假的空間,使數據向‘真值’逼近,避免監測數據與老百姓實際感受‘兩張皮’。”傅德黔表示,“説老實話,監測的數據肯定會有偏差,但這個偏差一般不會與老百姓感受不一致,也不足以影響考核的準確性。”

空氣監測數據造假是個案

個別站點短時數據波動,對整體監測數據沒有大的影響

為了讓監測數據好看一些、排名靠前一些,河南某地在監測站點周圍三公里內採取“精準治理”措施,河北一些城市,在監測點周圍實施車輛禁限行、清掃車重點灑掃……近期曝出的空氣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事件,似乎為監測數據的可靠性蒙上了“陰影”。根據環保部專項檢查和飛行檢查情況,干擾監測的行為還有未經報批擅自移動監測點位、堵塞採樣裝置切割進氣孔、在進氣孔安置過濾裝置等。

這些弄虛作假或“打擦邊球”的行為,會對數據起到多大影響?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這些行為對數據的影響程度不一。在西安市長安區空氣監測站造假事件中,用棉紗堵塞空氣採樣器,致使數據失真,這就像戴口罩一樣,對顆粒物有明顯的阻隔。這樣監測到的PM2.5濃度可能會下降30%—50%。

不過,宮正宇強調,一個站點短期造假,或幾個站點造假,很容易被發現。“西安市有13個國控站點,每個站點每5分鐘産生一組監測數據,一個站點短期內即使監測數據下降50%,不管是造假行為還是儀器故障,遠程質控系統很快會有反應,我們會要求運維單位及時處理。個別站點短時數據波動,對整體監測數據沒有大的影響,空氣質量評價結果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今年7月中國工程院組織進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時,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監測數據,特別是PM2.5數據,進行了質量控制。通過比對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等單位的28個同步觀測站數據,發現相近站點多方監測數據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監測數據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比性,適用於評估工作。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環境統計與監測質量管理處處長海穎告訴記者,2015年一年裏,環保部門揪出了2658起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案例,其中查實15起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違法案例,沒有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例。西安市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用棉紗堵塞空氣採樣器,是環保部向司法移交的第一起空氣質量監測造假案例。“雖然是個案,但性質惡劣,影響極壞。”

“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監測出來的數據和老百姓的實際感受有偏差,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虛假的數據會誤導政府,導致決策失誤,影響治理污染措施的力度。”彭應登説。

對監測數據造假“零容忍”

打擊監測弄虛作假行為或將寫入“兩高”司法解釋

必須重拳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環保部去年12月印發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要求,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查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前不久,環保部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和《關於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至今年11月底全國338個地級市1436個國控站點監測事權已經全部上收,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公開招標,中標的第三方運維公司運行維護,同時方案要求國控站點站房全部加裝視頻監控系統,堵塞人為造假的漏洞。

“目前環保部正著手建立環保與公檢法的聯動機制,對監測數據造假‘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依法移交有關部門處理,提高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震懾力。”海穎説,環保部正在與有關部門溝通,將環境監測弄虛作假情形寫入正在修訂的“兩高”司法解釋,為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法律支撐。

“將環境質量作為著力點、加大治理精準度,對監測數據提出全新要求,如果沒有可靠的監測數據,精準治污、科學治霾只能成為一種願望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説,可靠的環境監測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環節之一。遏制環保數據造假現象,需要官員端正政績觀,按照新發展觀的要求,加大減排力度,從污染源頭解決問題,改善環境質量。

海穎認為,個別地方制定的考核目標缺乏科學性,地方幹部工作中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將空氣質量改善的壓力轉嫁到監測數據上。被考核區縣在考核壓力下,産生焦躁情緒和急功近利心理,不在污染治理上下功夫,卻在監測數據上做文章。

“還有一些地方制定了過高的治理目標,要完成這個目標,在現實工作中不容易實現,為了數據好看,有的人鋌而走險。”彭應登表示,要根絕這種現象,政府需要制定切合實際、“跳起來夠得著”的環境治理目標。

■鏈結

空氣質量隨“手”可查

利用“全國空氣質量”移動APP,可以在手機上查詢到真實可靠的空氣質量數據,包括一些中小城市的空氣監測數據。

“全國空氣質量”移動APP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開發,數據來源於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各地環境監測部門,包括全國各地430多個城市、1800多個監測點的PM2.5和空氣質量指數(AQI)數據,並且可以動態顯示最近24小時、最近30天的空氣質量變化。(記者 寇江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