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美學者探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理

2016-12-16 16: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12月16日電(記者 徐海濤)“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與飲酒、肝炎病毒等無關因素所引起的肝臟中甘油三酯與脂肪酸過度堆積,在我國普通人群中發病率超過20%。近期,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發現新的調控肝臟脂肪化基因,探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理。國際著名醫療學術期刊《肝臟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在我國肥胖、糖尿病等胰島素抵抗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達75%,且可發展成肝纖維化和硬化甚至肝癌。其病因複雜,目前臨床上認為肥胖、糖尿病、長期使用激素、不當的飲食與生活方式以及鍛鍊不足等均是致病原因,但對其發病機制缺乏了解,對應治療手段非常有限。

合肥工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韓際宏課題組,近期與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合作開展研究,發現了新的調控肝臟脂肪化的基因Nogo-B蛋白受體(又稱NgBR)。實驗研究表明,肝臟中NgBR蛋白水平降低,會導致甘油三酯與自由脂肪酸大量積累,與脂肪肝發病直接相關。

目前臨床上用於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也具有一定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功能,但由於機制尚未探明,影響實際應用。韓際宏等學者的研究表明,調控NgBR水平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刺激肝臟NgBR水平,抑制其發生與發展。這一成果具有明顯的臨床指導意義,有望為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